老猫在两年前写过3篇关于IC0的文章,先看看老猫是怎么描写IC0的:
《ICO》 -2016年10月6日
《深度聊聊 ICO 这件事》 -2016年11月22日
《ICO 遇冷为哪般?》 -2016年12月13日
我并没有经历过,所以不知道当时IC0的处境,是否和现在的IEO一样,不过我知道一件事,就是公信宝是在2016年12月众筹的,而且好像没有筹满上限,也就是上边第三篇文章对应的时间,半年之后,公信宝在云币开盘30-60倍。
第一篇和第三篇文章,几乎可以把IC0全部替换为IEO:
ICO 项目是有很高风险的!
很多 ICO 项目是以圈钱为目的的!
没几个 ICO 是靠谱的!
换成:
IEO 项目是有很高风险的!
很多 IEO 项目是以圈钱为目的的!
没几个 IEO 是靠谱的!
一点问题没有。换成已经出现已经死亡的和未来会出现的各种IXO,也都没问题。
因为成功一次的收益太高了,项目方筹钱(割韭菜)的难度太低了,不挥两下镰刀都对不起伸出脖子的韭菜。
说回来,不管是啥O,本质上都是在融资,都是IC0的分支或者变种。
站在理想化的角度,IC0是一项非常完美的创新,项目方获得钱,可以好好干活,投资者也会获得回报,但是一旦沾上利益,这事就变复杂了,不要说本来就没打算做事的空气项目,就连很多优质项目,也频频传出团队因为利益而分裂的新闻。
这就让投资者成为了被动而且弱势的一方,没有监管的环境,分不清项目方的真假消息,项目价值几何全凭团队,韭菜除了送钱,好像也做不了什么了。
IEO,源于IC0,在项目方和投资者之间,加入了一个角色,交易所。
对于项目方来说,交易所帮助融资,让项目方专心于开发。
对于韭菜来说,交易所帮助筛选,让韭菜专心炒币。
这又是理想化状态了,实际情况是韭菜想割项目方,项目方想割韭菜,交易所两边都想割,所以我们看到的一些小交易所,既收保护费,又收手续费,开盘先破发,这样也挺好的,搞一次死一个。
所以由于交易所在IEO中的绝对地位,所以这成了我们看清交易所真实面目的一个途径。
交易所对自己的IEO项目不负责,就是对自己不负责,就像对自己文章不负责的大V,就像对项目不负责的英雄链,总有一天会被吊起来锤,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IEO因币安而起,但是币安并没有疯狂,反而是最后加入的比特儿,开启了批量收割,割完还要一天发一个公告解释,又是送礼物,又是表忠心的,堪称最用心日更交易所,给IEO火上浇了一把油,不小心浇灭了。
IEO到现在,又想起开头老猫的那篇文章,《IC0遇冷为哪般?》,现在是IEO遇冷为哪般,接下来,肯定是不断的破发,直到没人关注,然后出现新的IXO,开始新的赚钱效应。
都是融资,换个说法就是换个外壳,这些手段是表,项目本身是里,项目质量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不想被割的韭菜,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这一点有什么好处?就是在参加所有类似的游戏时,知道游戏的名字是叫什么,是叫“跑得快”?还是叫“活得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