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老师就要求我们带上一个新的小本本。并在小本本的封面醒目的写上“笔记本”三个字。从此,我们开始进入长时间的记笔记生涯。
一直以来,很多人笔记的方式都是要摘抄重要内容与片段为主。毕竟,大家都是从小学抄老师黑板笔记开始的。做笔记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为了“记忆与运用”。如何问:“怎样才可以做到高效地记笔记?”相信就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了。
在求学阶段,我根本没有想过笔记除了抄老师的黑板外,还可以有什么变化。直到,阅读了申克·阿伦斯著的《卡片笔记写作法》才开始发现:笔记不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容易理解、记忆以及联想。一直以来,直接地摘抄重点的笔记方法是低效的,只有真正的吸收、运用才可以真正的发挥笔记的作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8796537/a67bbcffdef52273.jpg)
01 抓住灵感,迅速记下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么的感觉。在观看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者是刚结束了一场旅行。总有一些瞬间的想法与心得,希望记下来。但是,因为时间比较赶,或是希望再整理思路才去记忆,而错过了纪录时间。当再次想起要记下来时,已经忘记了。所以,卡片笔记法,指出了要在记忆盒子中,分出一个盒子,用于存储“闪念笔记”。具体我们可以用纸质笔记本,将这人“闪念”记下来。也可以通过手机APP等方式进行记录。积累是写作的素质与基础,只要每天坚持将灵感记忆,例如一天记6条,一年下来就可以得到2190个想法与观念。拿起笔来,也就可以实现轻松写作了。
02 记笔记≠ 抄笔记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记笔记就是抄笔记。读书的时候,抄老师的黑板笔记;看书的时候,摘抄好词好句。但在《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阅读中,我才发现原来:记笔记≠ 抄笔记。记笔记应该是将自己的理解与想法用方便记忆的方式记下来。而最简单的方法则是利用笔记本或者是软件,将书中的一句话进行理解之后,用自己的方式记不来。而不是直接的复制、粘贴。只有是自己理解下来的东西,才可以更好地记忆与运用,才是自己的观点与笔记。
03 输出不要纠结文采
阅读与理解,还是不错的;一到输出,却总觉得文采不优美,写得不好。写着写着就放弃了输出。
书中指出:输出重要的不是文采,而是内化知识,并获得高质量的反馈。大胆地输出,先完成,再完美。在输出过程中,关注知识的内化,才会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建立知识之间的链接,自然而然地输出。
04 不必刻意分类,让结构自然生长
做了大量的笔记,如何将笔记有效利用起来?很容易想到了,要将笔记分门别类,就如何整理家居衣物,图书馆进行图书分类一样。只有分类清楚,在取用的时候,也就更加方便快捷了。但是,《卡片笔记写作法》却提出了,没有必要刻意地对知识进行分类,只需要做到卡片笔记。结构也就自然地生长了。
原来,在记笔记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在笔记中添加“关键词”。在长时间的积累中, 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些关键词会彼此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主题的知识结构。我们在复杂与取用的时候,也是十分方便的。当然,如果使用的是一种卡片笔记法的相关软件,这一种链接也就更加清楚了。
阅读一本书,就是一场思路的旅行;将旅途中的点点摘摘进行记录与分享,遇见同在旅程中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