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多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在做一件事,会想要是我去做,可能做的比他还好。但是他不管做的如何,成功或失败,他都已经付诸了行动,而你依然是个旁观者。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不是你能不能去做,也不是你能力多强,而是你不敢迈开第一步。
某种类似顾虑的情绪会四溢,让你惶恐,让你害怕失败,更害怕别人的眼光。你会产生周围人全是抱着讽刺、打击、侮辱你的眼神在看你的错觉。你的不敢面对,关上了世界上所有的门。我们一生有多少事情是因为我们的怀疑、畏惧,所以没有去做。
2. 曾经有这么一个男孩,在大学整整四年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参加过一次学生会、班级干部的竞选活动。他不想吗?不是。那为什么没有做这些事情呢?用他的话说,首先自己把自己就看扁了。他想如果他去追心仪的女生,这个女生很可能会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种害怕被拒绝的恐惧感阻拦了他所有本来应该在大学经历的美好。
大学毕业留校当老师后,他依旧没法克服自己内心世界的风起云涌,总会冒出许多让他“窒息”的怪想法。在快要评教授职称的时候,他看穿了未来,终于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和别人的眼光,从北大辞职,创办自己的英语培训学校。第一次穿着军大衣回母校贴广告之前,虽然做了很多心理建设,可他还是担心被学生笑话。怕什么来什么,他的学生还是发现了他,但他们并没有说什么或者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只是主动问候并帮他贴广告。打那起,他的勇气逐渐有了航向,培训事业也越做越大,那个男孩叫俞敏洪。
同是商界大佬,马云和俞敏洪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高考考了三年才考上,后者去了北大本科,前者考进了杭州师范学院的专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如何,俞敏洪应该显得比马云更加优秀。可一个人的优秀从来不是拿这些东西衡量的,它来自于你内心想要变得更加优秀的强烈渴望和对生命不懈追求的火热激情。这两条在他们身上全部有迹可循。
3. 人都会抱怨,但抱怨也确实没啥用。与之相对应的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因此,我们内心活动中自我情绪的凸显,多少显得有点孤掌难鸣。既然没有这样的“心有灵犀”,我们何必多余给自己的心灵上枷锁呢?往前走的脚步,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够听见......
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内心有怎样的恐惧,被什么样的害怕所占据。我是不是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了?我生命的质量会不会因为在意的一切而有所降低?它们阻止了我往任意方向迈出的第一步,以至于我生命之路再也走不远,丧失了任何的可能。
4. 前些日子,一个许久未见的发小来北京出差,正好赶上周末。地主之谊是免不了的,觥筹交错后,我俩话匣的火力全开。毕业后他回了老家,入职在当地的国企,由于从小就不怎么爱表现,机会来了也不主动去把握,因此工作干的不温不火。这次之所以能来北京出差,却是因为前些日子他一次突破自我的努力,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单位提拔到了更高的平台锻炼。
“上级单位公开招聘一个岗位,特别好的部门,也特别适合我,可是我总想这么好的岗位会不会早就内定了?我能不能通过笔试?就算通过笔试了,面试怎么办?思量再三,‘不甘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想法,清扫掉思想里的细枝末节,我填了报名表。那段日子,我孤注一掷,睁眼看书、闭眼睡觉。结果笔试第一,面试也顺风顺水的通过了。拿到报道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哭了好长时间,不是喜悦,也不是高压过后的释放,而是悲哀以前总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错过了太多......”话说着,他拿起手边的酒杯一饮而尽。
“现在明白过来,也不晚,不是吗?”我看着他,酒杯轻触的脆响在清冽的夜色中回荡。
5. 诚然,你又要想了,这都是别人的故事,别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别人的......你不觉得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禁锢吗?你所谓的失败只是暂时没有成功而已,何必继续妄自菲薄?你所欠缺的也许仅仅是一次自我突破的良好体验。
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也许能让你拨开眼前的雾。“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
所谓恐惧,出于汝心,破于汝行。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