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故乡梦(17)——半个世纪师生情
2012-12-07 10:47:07
还在刚回来时,就给我小学四、五年级的班主任彭斯校老师打了电话,告诉他我回老家来了,想来看看他和师母。
我们已有48年没见面了。刚当兵时我给他写过信,后来就中断了。
他大不了我几岁,也就十来岁,他大我小舅一岁多,他们以兄弟相称,这是他后来到舅的大队去教书时认识后,因志趣相投,成了至交。
他当时到我们小学当老师时是上世纪的1959年,当四年级的班主任,还不到18岁吧,我当时读二年级,下半年我上三年级,读了些日子,学校让我跳了一级,去读四年级,就去了他的班上。
在学校老师中,他年岁最小,却当四年级的班主任(那时学校最高五年级),他知识面很广,讲的课我们都很爱听,他的古文功底很厚实,这也是他和小舅能结成至交的原因吧。
他教了我两年,也就是四、五年级。他很器重我,也很照顾我,比如到碾子湾住队捡芦根,到柴山砍岗柴,那时就十岁左右。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尊敬老师,好好学习,她和学校的老师们关系很好,我们兄妹几个学习都很努力,虽然在校读书的时间并不长,但都学有所成,这得益于母亲和老师们的教诲。
后来学校整体搬迁到了当时叫郭云(现在的张城垸)的小学,离家四里多地吧。从那后我们就没怎么见面了,我考入石首一中,他后来去了郭云小学,再后来他回了江北,在新厂中学当老师。我后来也当了两年小学老师,我们再未能见面。
我当兵入伍后,通过小舅,我知道了他的通信地址,开始了书信往来,我给他寄了我的新兵照。
我们保持通信大约有两三年的光景,后来就没有联系了。探家时间短,那时交通也不便,只是从小舅那儿打听一些他的消息,后来慢慢地就淡化了,但在心底里从来就没有忘记过。
后来,我在传记《一路走来》第一部中写到了我的老师们,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他的电话号码,我打了过去,虽然有几十年未曾见面,通过声音传递过来的就是四十多年前的音容笑貌,没有丝毫陌生的感觉。
半个世纪师生情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师母还告诉我,她的相册里还保存着我17岁的第一张新兵照。真的是太好了!我入伍后照过一些像,妻随军时,有一个镶着各个时期照片的大相框本来想拿到部队来的,小弟说,留在家里吧,让父母和他们也好天天看看,我也就同意了,后来想搜集老照片时,小弟说搬家时让雨淋了,那几十年了的历史照片不复存在,我也无可奈何。听师母说他还保存着我的新兵照,我就喜出望外,请他们给我寄过来,我扫描后再寄还给他们。过了不久,他们将扫描的和原照、老师和师母的合影照一起寄给了我,书中也就有了我的新兵照,真是弥足珍贵。书出来后我将书和重印的照片寄给他们,原照留了下来。
半个世纪师生情我们这些年来一直保持着联系,发个短信,大节日通个话。
这次回来无论如何要先看望他们,师生尽快见面,这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26号我一早就去了市里,给老师打电话,他告诉我在沙市还没回来,正巧表妹灵芝说让我去姑妈那里,我告诉了她我在市里,妹夫山海就开车来接我。
今天30号了,是个雨天,早上和老师通了话,我要去看他,他说已约过其他几个学生,中午在他那儿吃饭,因和族委会中午有约,我便婉言谢过。
买了两瓶酒、水果和我的新作《欧洲拾零》《鸭母队长》,按着他的指引在石首一中对面的个体书坊里等他。在霏霏细雨中望着自己的母校,呈梯次形状,错落有致。半个世纪过去了,今非昔比,我还是在当小学老师时,到恩师郑楚文、严梅初家里住过一夜,再没进过这个大门,我莫明地生出一种失落感,我在这儿仅才一年,当年的同学们不少出息,可却从没见面,当年最年轻的老师们也早已退休……
半个世纪师生情趁这功夫和书坊的女老板聊着,看书架上有无喜欢的书籍。
这时老师打着雨伞过来了,七十来岁的人了,身体硬实着,我们一见如故,紧握双手,这可是半个世纪后的一握,互致问好、仔细打量着对方。看来他和店主是认识的,他对她说我们有五十年没见面了,她说难得这个学生还想着您。他说这是我最有出息的学生了。
我随他走进小区,进入大楼,师母已在迎候着我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师母,我见过她年轻时的照片,风姿绰约,我们通话时,她语调依然年轻。
这个家很大,布置优雅,摆着花儿、水果,欢迎他的学生到来。
我们讲述着过往,X人X事,交流着现在,师生之情溢于言表。
约有一个小时,已近中午,我支起相机,在一起合有一影。
半个世纪师生情我起身告辞,师母端着一碗煮好的鸡蛋,放着红糖,我不能拂老师和师母深情厚爱,我便吃了两个。这是我们家乡传统待客之法,一定不能让久未见面的客人空腹离开。
我向他们谢过,道了珍重,我说以后回来时还会来看望他们!
老师坚持着送我下到楼下,告诉我向南走出小区。
在拐弯处,我回过身来,向老师招招手,他也向我挥手……
阅读(418)|评论(72)|编辑|删除|推送|置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