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讲到,西戎趁着西周王朝的“国人暴动”,灭掉了嬴秦部族的本家大骆部族,嬴秦部族的第四代“国君”秦仲背负着国仇家恨隐忍十五年后,被周宣王任命为大夫,讨伐西戎复仇,这是秦国历史上的第一场战争,结果因为实力悬殊而战死于敌国,功败垂成。
秦仲的战死殉国让他们国家的帝王——雄心勃勃的西周王朝中兴之主周宣王姬静看到了嬴秦的刚烈与忠心,更看到了西戎少数民族那可怕的实力。之前周宣王实在是低估了西戎的能耐,仅让为周王朝负责养马的小小嬴秦部族去攻打西戎,并且没有给予他周帝国的兵马。领袖秦仲战死,这场家国的复仇之战,嬴秦部族一定拼尽了全力。战争的失败一定也让周宣王心有余悸,寝食难安。
图片来自网络周宣王为何会因为秦国第一场战争的失败而震恐,不是因为大骆部族和秦仲其人很重要,而是因为——地理位置上西戎和周王朝都城太近了,如果再失去赢秦的屏障,那周朝都城都可能会暴露在西戎面前。
周朝的都城在哪里呢,对于周朝的都城,估计在前两千二百年前的汉武帝、司马迁时期就有争议,因为《史记•周本纪》结尾段落的第一句是“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这句话的意思是:“司马迁说,学者们都认为武王伐纣之后,居住在洛邑(就是河南洛阳),综合分析,情况并非如此,洛邑是周武王测量的,周成王又让召公姬奭(音shì)进行了占卜,把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九鼎安放在了那里,而周朝的都城仍然是丰邑、镐(读hào)京。”
说实话,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历史爱好者在内心献过无数次膝盖的司马迁大师对这个观点的表述有些小小的不严谨,他在《周本纪》的结尾议论部分是这么说的,而在《史记•周本纪》的叙事部分的表述却是“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也就是说对洛邑进行占卜的是周公姬旦而不是召公姬奭,这有可能是他的笔误,也有可能是后人抄录史记时出的小小差别。
大禹制造九鼎还原像,图片来自网络西周王朝的都城如今叫做“丰镐”遗址,位于今天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和斗门镇一带的沣(音风)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西,丰邑和镐京是合称“丰镐”,丰邑很多时候也叫丰京,丰京和镐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称作京的城市,周朝也是西安所谓十三朝古都的第一朝。
西安及咸阳地图,图片来自网络现在的北京、南京,宋朝的首都东京(今天的河南开封市,小日本是学我们给城市起名字的),都是大都会,丰镐被称作京,其规模自不小,根据西安日报2004年发表的《两千七百年后多学科确定丰镐二都精确方位》的文章报道,经过现代考古学和地理学的精确测定,丰邑是长方形,都城面积约7.5平方千米,镐京呈正方形,面积约9平方千米,总面积达16.5平方千米。
对于此你可能没有概念,你可以打开手机地图查看一下成都市的地图,成都一环内的面积是30平方千米。所以丰镐二都有其半个大,在那个年代绝对是巨型城邦。
成都手绘地图,图片来自网络前面讲到,嬴秦部族的所在是甘肃天水,天水距西安约328公里(公路距离),我计算了一下,按照步行的正常速度6公里/小时,从天水走到西安需要2天6小时,按照骑自行车20公里/小时计算,需要16个半小时。而西戎,他们可是游牧民族,可是有骑兵的,并且骑兵可以超近道,加上兵贵神速,所以,如果没有阻挡,不到一天,西戎就可以奇袭到周王朝的都城。还有一点,天水和周朝都城都在渭水附近,当时如果西戎会行船之术,沿渭河顺流而下,如果不加阻拦,飘都能飘到丰镐。
现代河流与古代都城对照图,图片来自网络因此,周宣王及其幕僚看到了嬴秦、大骆、西申国等这些西方诸侯国和部族的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潜在的巨大危机,大骆已经被灭族了,不能再让承担周超养马重责的嬴秦也被吞并。
再说说嬴秦部族的领袖们,秦仲是老嬴家第一个真正当大官的人,为攻打西戎,他被封为大夫,有了名分也有了爵位。秦仲战死沙场以身殉国了,他有五个儿子,老大叫嬴其,继承了他们部族的事业,嬴其就是历史上的秦国第五代当家人秦庄公。
公元前811年,也就是秦仲阵亡后的第二年,周宣王姬静派秦庄公嬴其和他五个同胞兄弟去再次攻打西戎。上一次,周宣王太低估西戎的实力,让秦仲去打西戎,居然没有拨给他军队,这一次,残酷的现场让他冷静了,他深知这场战争胜利的必要性,如果这次再输了,他的王宫老窝就会受到威胁,可能周宣王就得御驾亲征了。另外可能也对嬴秦部族有所愧疚,此次出征他为秦其派了帝国7000人的部队让其统领,虽然古代战争尤其是先秦时期参展人数多是虚数,但是和同时期其他战争进行对比可知,周宣王派出的军队数量已经足够庞大。
图片来自网络秦庄公嬴其和他五位亲兄弟心怀杀父的不共戴天大仇带着族人和周王朝训练有素的王者之师征伐西戎,这是秦国历史上的第二场战争。嬴秦部族把这种仇恨化成了最为无敌的兵器,一战破敌。这场战争,秦人大胜,西戎也一定丢盔卸甲、远遁深山,秦人不止收复了自己的失地,还把原属于他的本家大骆部族(大骆乃嬴非子之父)的封地也收复了。
我们在读武侠小说时会看到,武侠世界里最大的仇恨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三种,分别是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欺师灭祖,并且常言“杀父之仇、不共戴天”。那“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句俗语出自哪里呢,你可能想不到,这句话出自怀仁心、推仁政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有礼义. 图片来自网络《礼记•檀弓上》有这样一段,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意思是:子夏向孔子请教说:“如果有杀害父母之仇,应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要睡草席头枕木,连就寝也受到这样恶劣条件的刺激,提醒自己时刻不要忘记复仇,不当官不工作,以示与仇人不能共存于世。对于“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与仇人相遇,不要返回家取来武器再与对方决斗,要随身带着复仇的兵器,一旦见到仇人便可以直接杀将上去;另一种是:如果在街上碰到仇人,碰巧手上没兵器,不用返回家去拿,赤手空拳上去干掉他!总之就是孔子认为杀父母之仇,不可不报。虽然在秦庄公的年代比孔子早了将近260年,但是仁心义骨的孔老夫子都能说出这样的名言,并且列入儒家经典,单从这一点我们就足以看出古人对父母之仇重视程度。
秦庄公立下大功,大方的周宣王把他收复的大骆部族的土地也一并赐封给了秦宣公,并封他做“西垂大夫”。这便是秦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开疆扩土。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史记·秦本纪》)
“西垂大夫”这个名字耐人寻味,虽然是个大夫,但听这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官职,也就是边疆长官,如果周王朝是一个学生班,那这个官就相当于“后墙长”或者“墙角长”。尽管如此,这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秦部族首领终于因功获职,有了写入史记的官职。
图片来自网络秦国第一次的开疆扩土完全依赖于战争,这是一次因复仇而起的被动战争,所以从整体而言,为了那片扩大的土地,他们搭上了一位首领的性命。当时的秦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从此之后,对黄土高原委外的肥沃土地的渴求会变成这个部族几百年所奋斗的动力。
黄土高原,图片来自网络秦部族究竟什么时候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诸侯国,且听下篇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