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说了一件事,一位教授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天打游戏,不找工作,不和外界沟通。他的理由是:“我已经按照你们的意愿活了二十多年,现在该为我自己活着了”。教授在专业领域德高望众,被一众学生所崇拜,儿子的现状却令他束手无策、愁白了头发。
父母是伟大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么多年我们一直被这么教导。然而有些人成年后常常感受不到幸福,内心充满痛苦,甚至于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灰暗的感受可能都来自家庭,来自于和父母的关系。
有些父母在孩子心中种下了爱、尊重、自信和独立;有些“有毒父母”在孩子心中种下恐惧、自卑和负罪感;还有些父母过度关注,对孩子妄加干涉。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讲到过一个“课题分离”的主张。比如说学习这件事是孩子应该做的,怎么学?学得好与坏都是孩子的课题,家长没有必要把这件事揽到自己身上。家长只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伸手,给出帮助或者建议。
试想家长每天以“这了你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被强迫的人会喜欢学习吗?会有主动学习感兴趣学科的可能吗?所以不对别人的课题妄加评论,指手划脚,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一个放过自己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