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检查邮箱,收到一个妈妈写的邮件。这个妈妈在信里给我描述了她跟儿子相处时的一些细节。
周末了,应孩子的要求,妈妈带儿子去游乐场玩耍。天气很好,游乐场里人声鼎沸,儿子玩得满头大汗、兴高采烈。妈妈其实对这些游戏设备毫无兴趣,甚至有点恐高,可是看着儿子兴致高昂的样子,妈妈只得硬着头皮忍着不适陪儿子玩,毕竟还是不放心让儿子一个人。
临近中午了,母子俩找了一家肯德基吃午饭。妈妈把点好的餐放到桌上,孩子二话不说抓起鸡腿就大啃起来。妈妈看着儿子,内心暗暗地期盼着儿子能主动递食物给她,或者跟她说一声“妈妈你也吃”,可是儿子只顾着自己吃,没有其他反应。
妈妈非常失落,她转头看着周围同样带孩子的家长们,发现情况大都是一样的。孩子吃得开心,家长们心满意足的看着孩子。
我可以想象得到这位妈妈的失落和担忧。她失落的是,她为孩子付出辛劳毫无怨言,可是她却从孩子身上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当然,任何一个妈妈都不会计较是否会有回报,但至少要看到孩子感恩孝顺的心。她担忧的是,她为孩子尽心尽力,养育他,培养他,可是现在孩子却变成了一个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我相信,有同样烦恼的家长不止这位妈妈一个。有的家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的家长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我想问问这些家长们,你们是否想过导致孩子自私只想着自己的原因是什么?万物生发,皆有因缘。教育孩子也不例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父母跟医生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医生医的是人的身体,而父母医的是孩子的思想观念。医生要治愈病人需从病根入手,家长要想改掉孩子自私的毛病也得从根源着手。孩子自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父母的“无私”。
回想一下饭桌上的情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吃饭,如果有好吃的菜,爸爸妈妈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毋庸置疑,把好吃的菜夹給孩子。如果有爷爷奶奶在场的话,情况就更糟了。爸爸妈妈疼孩子,爷爷奶奶更心疼孙子,结果孩子碗里满满的都是好吃的,全家所有人都在为孩子一人服务。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了。皇帝跟公主还需要为别人着想吗?不需要了,所以一个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就这样产生了。
那些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的家长们,你们有没有弄清楚一件事情:当同时面对老人和孩子的时候,你们是应该先“尊老”还是先“爱幼”?在孩子面前,处理事情的先后顺序很重要。顺序错了,孩子的教育也就乱了。
人人都知道,家长教育孩子重在言传身教,孩子看到父母们孝敬老人的行为,脑海里必定树立起要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不事事以孩子为先,原则上的问题绝不退让,孩子就会知道做事情也要替他人考虑。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如果家长们处处为他着想,不顾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他就会只想到自己,会目中无人、傲慢无礼,不懂得替别人着想。
下一次,如果你的孩子把自己的苹果分给你吃,请不要拒绝地说“妈妈不吃,都留给宝宝吃。”而是收下孩子的善意,吃掉那个苹果,并且对他说“谢谢宝宝把好吃的跟妈妈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