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080976/a31d4db9fd228fd5.png)
文/风往北云向南
六年以后,当我找到这部电影按下播放键的时候,我才懂得缘分这东西就是——
摆在眼前视而不见,不知不觉爱到痴狂,直到某天蓦然回首,那颗种子早已种下了。
电影的情节挺简单的。嘉莉的童年是在母亲病态的教育下度过的:月经是可耻的,女人是有罪的。以至于月经初潮来临的时候,她因自己流血而吓到,在公共浴室里遭到一众女孩扔棉条嘲笑,一个坏女孩拍了视频放到网上,她因此成了整个高中的笑柄,这让本就自卑怯懦的她变得更加敏感无助。嘉莉意外发现自己隔空取物的超能力,并且慢慢可以熟练运用。
善良的体育老师向她伸出了援手,嘲笑她的一位女同学愧疚不已,让他的男朋友邀请嘉莉参加毕业舞会。另一边母亲百般阻挠,坏女孩纠集了几个混小子,砸猪取血,准备在舞会上浇她个猪血淋头。
嘉莉不得已将母亲关在小黑屋(嘉莉常被关在这里莫名其妙地向十字架上的耶稣忏悔),舞会的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简直就是梦幻般的毕业献礼。她穿着自己亲手缝制的粉色套裙,抱着帅气风趣的男伴,随着舒缓优雅的音乐,享受着一个女孩人生中的第一次舞会。然而,坏女孩早有预谋。嘉莉和男伴成为舞会的Queen and King,在台上,一桶猪血浇下,大屏幕上出现了嘉莉被羞辱的视频。
It's the time to say goodbye to these devils.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80976/058291e3ed586c9a.png)
自卑软弱如嘉莉,也会被这个世界一而再再而三的恶意所激怒。魔女狂怒,赶尽杀绝,灰飞烟灭。体育老师和女同学因曾经的善念幸免于难。
魔女的怒火点燃了周边的大楼,坏女孩趁乱逃跑,自然是逃不出嘉莉的“魔爪”,最终惨死。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80976/0701700623d6e72b.jpg)
这部片子评分并不高,第一部由金伯莉·皮尔斯导演,在第一部结尾留了一个悬念。第二部评分更低,笔者暂时没有太大兴趣。
影视作品很多源于文学作品,尽管很多东西可以更加具象化,但是文字给人带来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因为文字构成的电影存在于每个读者自己的大银幕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都是你最爱的那个。
不知道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电影区别于文学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老金的原著是电影无法超越的,尽管我还没看《魔女嘉莉》的原著,但我看过一位教授的一篇论文,也可从老金的其他作品窥得一斑。
无疑《魔女嘉莉》是老金的成名作,是从垃圾桶里捡回来的“女孩”,是对人性之恶的一种愤怒,但也不乏警醒与善念。据论文,原著采用多视角叙述、跨文类语言写成,是对文学视觉化的成功实践。所谓的跨文类,是运用新闻、小说、学术文类等各种体裁的文本语言进行书写,而多视角则是以当事人和旁观者等各种视角代入。文学视觉化的成功实践说的就是老金的文字自带画面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还有一点是消解了文学与非文学的藩篱。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80976/5c9a51b6dfbd43ec.png)
最后一点,在我看来藩篱皆由人造,自然从来浑然一体。而作家的伟大之处在于超脱国界、种族、学科、人类等等的界限,以悲天悯人之胸怀,书写大千世界之华彩,或启迪思考,或种下善意,或抨击罪恶,或警醒世人。
而电影区别于文学的存在意义这个问题也并不重要,因为世间万物大同小异罢了。
回头再去反思我们上学的时候有没有这样隐藏在生活中的恐怖,比如校园霸凌事件,或是某个被“隔离”的同学。我们有没有摒弃自己的善意,狞笑着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甚至是狠狠地插上一把涂满剧毒的匕首呢?
我很庆幸,老金给我种下的是善意的种子,从过去一直浇灌到现在,终有一天它会长成参天树木,将善的种子毫不吝惜地播撒出去。
愿人间永无嘉莉。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