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陈绮贞的伪粉,几年前在方所书店里偶然看到她的书:《不在他方》。
当时的想法是:怎么陈绮贞也出书了?
果然明星都是要出书圈钱的……
后来我在书店站着看了一个多小时……
不过当时并没有把这本书看完,因为一些事情先离开书店了,也没有再在别的地方看过这本书,甚至也没有在网上买来重新看。
当时的感受是,这不是一个随便出本书,放几张写真,写几句无聊幼稚的话来骗骗粉丝的歌手。
她毕业于台湾知名学府,念哲学系。文字里没有偏执,也没有说教,很细腻,适合在一个悠闲的下午细细阅读。
但也只限于此了。
几年后,重听陈绮贞的歌,突然想起当时没有看完的这本书,于是在二手网上书店下单了。
年纪增长了,所处的状态也不一样,看书的感受自然也不同。
没有当时那种爱不释手,但文字里依然感受到她的平和。
她居然像个小女孩一样期待每周三的占星专栏;也会像普通人一样买了一堆书最后却落入不看的“圈套”;在她去过那么多地方之后,仍然感慨巴黎一百台币一个的可颂;在柏林的夜晚因不敢外出觅食而怀念台北的便利;会在床头放武侠小说、食谱以及家务书……
这些都和我想象的陈绮贞不同。
她描述外婆,描述晚年学画的母亲,描述台北的早餐店以及她去过的地方,一切都让人觉得:这不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挚友吗?
一个会和我们聊生活琐碎的朋友。
在她与友人来往的信件里,其中说到“四点起床,烧水,清洁瑜伽垫,练习,发声,之后早餐”,她说自己“剔除掉大部分不想要的,收藏真正渴望的,我要生活整齐利落”。
看到这个的时候我很感触,原来歌手也好,作家也罢,大抵都有着自律的生物钟,而不是以往娱乐八卦里了解到的“歌舞升平”,多么正面。
这么多章节里,最喜欢她的那篇《日常生活》。里面描述了她喜欢的台北,主要是早餐店的模样。
“台北特有的早餐店,门口都会有一个箭台,冒着油烟,卖中式的蛋饼豆浆,也卖西式的汉堡奶茶,广告牌上虽然琳琅满目,但是都是差不多的东西,拆开再组合”。
“每个人都很匆忙,不去理会也无心理会旁人,吃饱,看完报纸,离开。没有大惊小怪,没有浪漫情怀,一个精实具体的早晨,一个准备好战斗、装上弹匣的场所”。
一下子台北的样子就呈现在眼前了,真想有机会去台北的时候,也去感受各式各样的早餐店。
她在生活,可是也依旧有歌手的浪漫,会去美术馆,会和朋友在咖啡馆里坐一个下午,居然也开了一个自己的摄影展。
在《声音采集计划》里,她收集半夜的大海、早晨的台北、关不紧的水龙头、飞机起降发出的气流.......
……
《不在他方》这本书,大面积地描述了她自己的生活,让读者了解到歌手之外的陈绮贞。
可它又不仅仅是苍白地描述,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她的细腻,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这都是一个“理想”的歌手应该有的样子。
对于我来说,它不是一本能够让我成长的书,也学不到知识。它没有那么多功利性,可它一定是我会放在床头边细细阅读的书。
没有目的,也没有时间界限,随时翻开一页,别人的生活就在你眼前,像电影一般。
微信公众号:好书推荐君
好书分享 | 《不在他方》:陈绮贞,以及她创作者的自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