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菩提书院三级修学同喜班第4课:艺术的美在于能够感动世人

菩提书院三级修学同喜班第4课:艺术的美在于能够感动世人

作者: 慈心相向 | 来源:发表于2018-05-12 17:00 被阅读146次

先说一说佛教与哲学。

哲学,研究的核心课题是认知与存在的辩证关系,我们都知道,现在人类研究的大部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出发点几乎都是起源于哲学的研究领域,所以,哲学可以说是万法之宗!因为人类只有认识到了我与世界万物之间的的存在关系之后,才能更好地去了解万物,研究万物,并创造出新的事物

纵观我们国家的文明发展史,各种学术思想、处世之道最为繁荣的时期,莫过于诸子百家时期,这段历史时期也被誉为“百家争鸣”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群星璀璨的时代,这段时期也促成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荣的局面,造就了我国后来的思想文化的五彩缤纷,而之所以当时的社会是如此地多姿多彩,我想正是因为世人对世界的观法、想法的不同所造成的。

所以,我想这也许就是:你所感知到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取决于你自己是怎样看这个世界的。同时,我也对王阳明先生所说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中的这种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道理有了跟进一步的理解,也和我们今天所学的第4课的开篇“佛教与哲学”的法义中提到的“因明”的含义是异曲同工的,当下,我理解到的“因明”的含义是:先要知因方能明见,因,是推理的根据、理由、起因、原因,应该就是我们的看待和对待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心。明,则指显明、知识、学问,应该就是我们在这个发心的基础上,所感受到、总结到的结果,是我们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评价。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王阳明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有误的其中原因吧——就像前面所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主宰地位的愈发凸显,世界的样子本来就是越来越随着人的意识而被改造和改变,所以,对于当下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世界是如何对待你的,是取决于你的认知、你的意识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反观自己,我们的幸福应是自己给自己的,而不是向外索取,只有自己给自己的幸福,才是长久地幸福,向外索取来的幸福不会长久。

说到,佛教与文化和艺术。

我想到的就是名寺古塔,佛像雕塑、飞天壁画,以及画莲花、画高僧等名人的书画,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之时或让人感到庄严肃穆,或让人感到清净典雅,或让人感到神清意静,我想设计和创造他们的人也一定有着深刻的佛学信仰,在创造的过程中融入了对三宝的强烈的崇敬之情,才能够让这些艺术品如此得传神,并引人入胜。

再说到,佛教与幸福及空的智慧。

通过学习,我理解我们所感知到的世间中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影像,“因”是这些影像发生的主要条件,就是在一切的最初时根据我们对时间人事物的认知而在自己的认知中种下的一颗种子,“缘”是次要条件,是由我们自己的认知而被吸引而来的除了我们自身的认知以外的其他的一切人事物,就像是培养这颗种子的土壤、水和空气,当种子变成果实之时,我们自己也就品尝到了果实的滋味了,而这种滋味也就是我们认为的这个世界给我们的感受,熟不知,这其中的个中滋味都是我们最初是种下的种子以及后期我们吸引来的土壤、水和空气所共同形成的结果。我们实在是在“自食其果”。

“空”的含义,因为是说世间万物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的,没有独存和不变的事物存在,我想佛法是在教导我们,不要让自己的认知执着和拘泥在眼前的人事物上,而是要站在更远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的维度之上来看待我们所面对的人事物,既不陷于完全否定其存在的“断灭见”,也不落入认为其恒定不变的“常见”,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最明智的抉择,才能正确地对待我们身上发生的一切,真正地参悟了“空”的智慧,并用这种智慧去指导我们面对生活中,才能让自己更有幸福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菩提书院三级修学同喜班第4课:艺术的美在于能够感动世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fy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