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初始价值观与群体价值观(sy2)

初始价值观与群体价值观(sy2)

作者: 许议文 | 来源:发表于2022-10-08 20:25 被阅读0次

序:今天经历了一次挑战,面对儿子与他爸爸的吵架。第一次运用了所学知识,静静的感受儿子的心情,梳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父母之于儿女的抚养,儿女之于父母的关系,结合课程写下今天作业。

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是社交性词语,导向功利性世俗的有用,把人凝聚在一起。

它的弊端是:不牢靠、一旦物质满足就容易坍塌。对超越物质的东西(幸福)就不管用了。例如好朋友不能一起做生意,结婚前做恋人,一旦结婚就做不成恋人了,鸡飞狗跳。在这里讲的并不是好朋友就做不成生意,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是我们要找到一种超越物质的东西,来稳定友情、爱情、亲情。

在原始社会里,信任的概念是一样的,因为物质无法超越,故导向了共同生存,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是打不散,为了活着抱团取暖。共患难不能共享福。书上介绍说,结婚前一定经历一次10天以上的旅游再决定是否结婚。我在想这是不是让你经验超越物质的东西呈现。若成,就能通过挑战。

人的生活包括精神性和物质性,人所有的精神生活都被一层物质包裹着。谁是我能信任的人,谁是不能信任的人,谁是可靠的人,什么东西是不可靠的,我们需要形成价值判断,衡量标准,进一步被信任更可靠、更稳固的结构就是价值观。

以物质为基础的交往,形而上属于信任关系。但是道德、价值评判你就是你不喜欢这个人就是价值观的影响。

例如:离婚好合可以,就是不能好散。

1、离婚对孩子的伤害,第一层爸爸妈妈分开是浅层的伤害,致命伤害是双方互相攻击对方,否定了孩子的生命来处。

2、男女双方一旦信任关系不在,把曾经信任对方的东西成为攻击对方的手段,整的对方万劫不复。你在孩子面前尽说对方的不好,好的一点不说,摧毁孩子的信念系统,孩子人格的基础大厦摧毁了。

3、单亲父母可以带出人格健全的孩子,前提条件是共同抚养孩子,不攻击对方。

那么为什么男女双方离婚后要互相伤害呢?

1、不攻击对方自己过不去,明知道伤害孩子还是控制不了自己。

2、这不是简单的社交性信任关系,已经变成了你的价值观更深的信念系统。

3、所谓的价值观是你衡量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潜标准;价值观是主观的,因此人人都不相同;我们的价值观是被塑造出来的,不是天生的。

问题:小孩的价值观是怎么来的?

孩子小时候,没有背景知识,没有经验。约等于没有判断力的人。这时候能取悦妈妈的行为、向爸爸证明自己是有意义的。反之就是虚无的、无意义的。孩子的价值评判最初都是两级思维,不是对就是错,二元对立的

初始价值观与群体价值观的关系

是什么力量能够让你去超越,不怕失败碰撞的力量来自哪里?

碰一次再碰一次,失败一次再失败一次,永不言败。有的人在伤口上化了脓,有的人在伤口上长出了翅膀,用经验弥补不足。是什么一次次被撞一次一次超越,一样的伤口有的人生出翅膀,有的人成为伤疤。如果你没有精神信仰,你想穿越经验区是不可能的。每一次失败学会运用知识在真理里穿行。真理就是信仰。

把追求真理当成信仰,不停的付出,图啥?

凭什么我可以孤独,别人却是花天酒地;凭什么我赤诚待人,什么也没得到;凭什么我帮助别人,成了别人攻击我的软肋?初始价值观一次一次的去碰撞,一次一次的去调整,  那个经验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我的生命托付我的信仰,只有穿越物质和世俗,我才能追求真理,才能不会妥协,我的生命才会有意义!科学的手段是怀疑,前提是大胆确信,最后超越出来。

1、初始价值观是有缺憾的,每个人生下来并不完美,上帝是个圆,我们每个人都是缺口,都是有缺憾的。在忏悔中赎罪,在信仰上帝的那个语境下,忏悔有罪,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一次一次的赎罪,靠近上帝,圆成了圆。

2、若是相对于人,进行比较、评判、羞辱人,我们说别人傻,是自己的修养不够,因为人无完人。

我们不完美的价值观无法穿越,只能经验。

社交性信任也叫群体性价值观与初始价值观信任是不一样的。

1、初始价值观信任只能经验无法穿越;

2、没有信仰的人、没有超越世俗的人,只能自责悔恨,有的甚至自杀,自己亲手毁掉自己。

3、父母互相攻击,说明孩子一无是处,这是对孩子邪恶的、致命的伤害,本质上在生存结构上摧毁!

家长若是做到无条件的爱孩子,孩子一定是站着的;若没有信仰,哪有无条件的爱?

穿越经验区,一次一次尝试孤独,你才能在伤口上长出翅膀!把无条件的爱当成信仰,孩子迟早都会走出来,站立起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始价值观与群体价值观(sy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jw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