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理。
译文:不崇尚标榜贤才,使民众不起争心;不炒作炫耀难得的货物,使民众不去做盗贼;不展现能引起人欲望的东西,使民众心不受惑乱。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众虚心,饱腹;减弱民众的欲望,强壮民众的身体。使民众常保持无知无欲的自然淳朴的状态,那些诡计多端的人就不敢耍诈。以无为来治世,则没有治理不好的。
读后感有以下三点
一、看待事物应有“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世界观,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道德经》第一章的核心内容讲的是“有”和“无”强调“无”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主要讲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哲学上的相反相成相互转化。这一章老子主要讲看待事物不应该只看到一面,也要看到另一面,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尺度的,把握不好这个度事情就会转化到相反的方面。
这一章用现在的视角看好像比较消极,任何作者也好,名人也好说的话都是有时代背景,有当时的环境的,老子说话对面都是有人的,这人可能是在提问如何做好国家治理,如何尙贤……所以我们在看一本书,突然读到一句名人名言时,一定要思考别人说的背景是什么?结合我们当下是否适用?
老子是东周春秋末期楚国人,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老子在周灵王二十一年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春秋时期无义战,各国为了自己的强大都在争,争天下导致“一将成名万骨枯”。老子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管理者写下的这些话,结合这个背景就很好理解这一章在春秋时期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实际上没有对错,要看背景。
二、注意事物的两面性,换位思考
这一章老子讲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尚贤肯定有标准,从而就会导致很多人都去靠近这个尚贤的标准,这样有好的一面,但是肯定也有弊端,导致很多人就是专门靠近标准,忽略其他能力。一段时期炫耀什么飙榜什么炒作什么,很多人就会盲目去追求,欲望增加,实际上这些东西真的有这么大的价值吗?未必。炒作让大家蒙蔽了双眼,认为这个东西有那么大价值。因此民心朴素是很重要的,消除不必要的欲望,取自己所需即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讲的是事物的两面性,管理也好,人际关系相处也好,这个思维都非常重要,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给别人,一件事除了站在自己角度思考外,也需要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导致自己不固执,必须按照自己想法办。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在他人立场理解别人的做法,如果自己是对方,又能怎么做,会有对方做的好吗?会不会有可能按照现在自己的期望想法去做事?换位思考后,能够理解别人的难处,便会不在固执,便会能够更好的接纳别人,自己也不会再生气,不会认为别人是故意不按照自己期望来的。换位思考实际上是为人也为己的双赢。能够做到这一点也需要上一个板块说的较高的认知水平,以及第一个板块说的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因此说建立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三、提升认知思维的重要性
这一板块内容比较多,在下篇单独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