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6)
•《道德经》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在学习和应用《道德经》智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首先明确一个前提:
•《道德经》既可以用于【出世修心】,也可以用于【入世做事】。
•而将《道德经》的智慧融入生活和工作的最好方式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这就涉及到,既要训练出世之心(恒道),又要学习入世之智(可道)。
•对于《道德经》,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角度。
•从老子为尹喜留下《道德经》的本意来说,更多的是帮助尹喜训练出世之心——也就是如何从【人心】升华为【道心】。在道家经常有这样的说法,人心不死,道心不活。
•如果我们一直以【人心】——【世俗之心】来阅读《道德经》,那么难以吸收到《道德经》深层的智慧精华。
•只有依照【有欲观徼、无欲观妙】方式方法进行心性训练,我们才能获得升华和超越的力量。
•所以,我们首先从训练【出世之心】的角度来体悟《道德经》,然后再说如何应用到【入世之事】。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这里的民,其实指的就是我们的心。
•这些都是从心性训练的角度来如何训练【出世之心】。
•我们需要看一下老子写作《道德经》各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
•第一章,相当于总纲,总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欲观妙,有欲观徼;同出异名。
•第二章,相当于总体原则和立体化全方位的骨架:
•总体上最关键的就是破除分别心,转分别心为无分别智——无为的智慧。对于如何破除分别心,则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等六个维度阐述了心性训练的要点。
•第三章,则相当于具体实操的下手之处和关键窍诀。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相当于【戒】的修行;
•贤,代表名声、荣誉;难得之货,代表金钱、财富、地位等;可欲,代表美食、美色、权势等各种诱惑;——或者说,这三种加起来代表了所有人世间能够引起人们欲望的东西。
•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使民不乱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崇尚名声地位,不争名夺利;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贪财,不追逐金钱财富,不要被金钱偷走了自己的心;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远离欲望,远离诱惑,保持心的清净;
•就是使我们的心远离欲望的诱惑,回到自己心的内在,让各种妄想之心渐渐地息灭。
•这个过程,就是清理心灵垃圾的过程,就是心灵大扫除的过程,就是让心慢慢获得清净的过程。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圣人,就是依【道】的智慧生活的人,这样的人,如何【治理】自己的身心呢?
•我们先说一下这个【治】。
•首先,[治],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代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深入体悟和实践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第二,[治],还体现了[主体]的[超越性],治心必要超越于心,治身必要超越于身,如果深陷于其中而不能超越,又何谈[治]呢?
•第三,[治]还体现了[治理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治,本意为治水之治。大禹治水,顺从水性而治,用疏不用堵,化水害为水利,是为上善之治。圣人之治,是从所治对象的本性出发,去伪存真,返本还元,充分地体现了道的智慧。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圣人之治四个要点: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虚其心: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实其腹:有欲观徼,无欲观妙;养心、养气、养神;
•弱其志:志,人心、分别心;不断地弱化分别心;
•强其骨:道心为骨,不断地强化道心,强化无分别智。
•圣人之治两大关键: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佛家中将阻碍生命本有智慧显发的障碍分为两种:烦恼障和所知障。
•欲——欲望,即烦恼障;
•知——成见,即所知障;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必须破除生命本有智慧显发的两大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
•电视剧《老子传奇》中,老子的第三位老师紫真先生,向不远千里而来求道的老子传了[六治真言],可以说[六治真言]也正是后来老子所写的《道德经》之核心思想:
•第一,治心,清净无欲;
•第二,治身,皈原真柔;
•第三,治世,自然无为;
•第四,治家,和合恒一;
•第五,治神,抱一还元;
•第六,治万物,得一而生。
•关于对《六治真言》的解读,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六治观心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知:包括妄想、分别、成见、执著等等
•不敢:即看破放下——妄想、分别、成见、执著等,不让其主导我们的心;
•弗为:无为;妄想、分别、成见、执著消散之后,清清净净、明明朗朗的本心,就是无为之心;
•无不治:治——乌云散去、晴空朗然的状态,本心做主的状态,人心灭,道心生。道的智慧成为生命的主宰,这就是所谓的天下大治——当然,天下大治的要求更高一些,就是本心做主,且能够达到如如不动的状态。
•治——安心、降伏其心:
关于【安心】,分享一段雪漠老师书中的文字——
•安心主要就是让心属于你自己。它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第二,保证让你的心去做什么;
•第三,让你的心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什么;
•第四,让你做的这个东西,不会随着死亡的降临而消失。
•——选自《光明大手印 当代妙用》雪漠著
•当妄心消散,本心做主的时候,这时就可以在生活中训练本心,不断地增强安住于本心的定力以及以本心的智慧进行观照的观照力。这个时候,再来读《道德经》第三章的内容,就会有新的意义。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这时候,民就成了【念头】的代名词,而更深的所知,即是本心。
•能够安住于本心,本心本自无争,本自无盗,本自无乱。
•虽然如此,仍然要看好了自己的【念头】,本心为君,念头为民,君做主,民才能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虚其心:妄心消散,本心亦不执着,不执著不是说不要安住,而是安住而不执著。
•实其腹:让本心做主的力量不断地增强,使本心成为生命的主宰;
•弱其志:志,可以代表分别心,也可以代表各种顽固的习气、习惯;要不断地清除习气,不要强化它,同时也不要积累它;
•强其骨:本心、真心、道心才是主心骨,要不断强化本心的力量。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本心打成一片,不给妄心作乱的机会;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妄心没有机会作乱、不敢作乱,则我们的生命必然合于大道,生命中充满智慧和光明。
•能够本心做主,生命中本有的智慧得到了显发,这时,就可以入世做事了。
•入世做事的时候,《道德经》中这些文字就有了更多新的意义。
•入世做事的时候,不是把【出世之心】放到一边,一头扎进红尘之中,而是以【出世之心】作为主宰,然后入世做事,入世做事的时候,要一直保持觉而不迷。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这一方面是对自己内心的要求,面对红尘中的各种情境,要有足够的定力和观照力。
•另一方面是具体应用:不上贤,使民不争——我们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让【贤】成了某一种人们竞相争夺的名声、荣誉,不要使之成为欲望性的东西;这其中的度,需要智慧去把握。
•举个例子。
•比如年终总结的时候,很多企业都会评选优秀员工。
•如果评选优秀员工,都是通过平时的各种日常指标积累起来的,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争】,因为打开数据报表,看到客观真实的数据,是什么就是什么,比如前多少名即可获得优秀员工奖励,我想大家都会把精力和头脑都多放到平时的工作中去。
•但如果不是这样的评选方式,而是平时放羊,年终每个部门分派几个指标,这个时候就难免发生各种明争暗斗。特别是,如果这个评选再和加薪、晋升结合起来的话,那就争得更厉害了。如果是这样的情况,还不如听老子一句劝,【不尚贤,使民不争】。
•所以这里的【贤】,说得并不是人才,而是某种可以挑起人们贪心和欲望的但表面看起来又很美好的东西。谁能说【优秀员工】这样的【贤】不好呢?【贤】虽好,但【尚】的方式不对,就不如【不尚】了。
•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智慧去审查企业所出台的各种激励政策,到底是在挑起员工的贪心和欲望,还是可以真正能够激发出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共创共赢共享呢?
•有很多东西都很微妙,刺激员工的欲望去做事也许可以收到一时的效果,但也可能同时带来更大的隐患和奉献。这些都是非常考验企业管理者的。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如果不能摒除私心,只盯着短期目标和业绩的话,可能失去的是企业的未来。
•另外,如果企业管理者有着某种特殊的【上贤】癖好而不能及时警觉,可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
•比如古代有这样的典故:【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清代也有个故事,说得是皇帝有一次表彰了某个穿着带补丁衣服的官员,说这样的官才是清官,结果没过多久,满朝文武都流行起了穿带补丁的衣服上朝,还比谁的补丁多。
•这些事情看似荒唐,可是在当代企业中也难免发生类似性质的事情。
•比如,有的老板就喜欢销售能力强的员工,唯业绩论,只要业绩好,其他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就听之任之,甚至有意无意地对其放纵。当员工离职把客户也一并都带走的时候,就悔之晚矣。就算不走,销售大员们也可以挟客户以令老板,要求加薪晋升,不然就以跳槽相威胁。
•不尚贤,那应该是尚什么呢?应该尚【德】,【德才并重】【德才兼备】,重点培养与企业同心同德同时又有才能的员工,这样员工就不用跟别人争什么,只跟自己比,积极学习,勇于创新,勇于进步,自然能够在企业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应得的回报。
•企业管理者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建立这样的良性发展机制,并落实为具体的制度和可执行落实的措施。
•这些真的都做到位了,企业的发展必定会朝气蓬勃、生机无限。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上贤,说的是企业中关于【人】的管理;
•不贵难得之货,说的是企业中关于【财】的管理;
•后面的不见可欲,说的是企业中关于【物】的管理;
•这说明,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商业管理的范围总体上都可以归纳到这三个方面。
•但《道德经》的独特性在于,所有的重点都在【民心】:
•不上贤,使民【心】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心】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所有表现为争、盗、乱的现象,其根源都来自于人心,包括企业管理者的心和员工的心。只有从【心】的层面解决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所以,不上贤,就不会引起争名夺利之心;
•不贵难得之货,就不会引起贪占盗用之心;
•不见可欲,就不会引起越轨乱纪之心;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上面还只是【争】,现在则更严重了,变成了【盗】。
•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盗】呢?特别是监守自盗的情况。
•不管是外来的盗,还是内贼自盗,都是因为有【难得之货】引起了其【极大的贪心】,否则不足以引发【盗】的动机。
•为什么会引起【极大的贪心】呢?有两点原因,一个是【难得之货】,第二个,这个【难得之货】还很【贵】。贵,在古代更过是指【尊贵】,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价格高、价值大,而且被赋予了很尊贵的地位。注意,这种【尊贵】是人为定义的,所以可以【尊贵】,也可以不【尊贵】。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武侠剧中所说的那些宝物,什么谁得到了这把剑就可以一统江湖,谁得到了这本秘籍就可以称霸武林等等吧,这些人都想独占【难得之货】,都在做着“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春秋大梦,他们已经被内心极大的欲望所绑架,根本没有机会醒来。盗,表面是指盗取财物,实际是是指沉迷在欲望之中的时候,人的善良、良知、智慧、觉醒、安宁、幸福,都被欲望之魔盗窃一空。
•不要以为只有他们很可笑,当我们被某种人事物引起我们的贪欲而看不破放不下的时候,与他们相比,本质上也没什么区别。
•举个例子。
•比如很多企业家,就喜欢听【贵】的课,哪个老师的课贵,就专门去听哪个老师的课,然后以听过某某某老师多少万元的课而感到自豪。如果说听了课之后,自己的企业经营状况的确变好了,学费已经成百上千倍地赚回来了,那也挺好的,可是如果企业经营没什么变化,我倒建议这样的老板们不如花几十元买上两本雪漠老师的《老子的心事》看看,然后把省下来的学费用于提供员工的满意度,或者用于公益慈善事业,没准效果会更好。
•所以,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其实是——
•不要去【尊贵】那些看起来高高在上的所谓的【难得之货】,因为一旦你【尊贵】它,被它迷进去了,它就【盗】走了你的心,盗走了你的清醒,盗走了你的理智,当然,也盗走了你的金钱。
•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能盗走了你所梦想的企业的未来,使这个梦想永远只能是梦想,看似非常美好,就是无法实现。仔细擦亮眼睛看一看,想一想,很多的天价培训是不是这样呢?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可欲,从内部管理来说,代表着管理的漏洞,而这些漏洞意味着有可能获得不正当利益。
•不见可欲:完善管理制度,从制度规范上杜绝员工获得不正当利益的可能性。
•而有的老板恰恰是专门给员工留一些漏洞,这些漏洞一般跟业绩和销售激励有关。
•只要业绩好,员工就可以利用政策的漏洞获得额外的受益。
•对于小公司来说,短期内可能效果比较好,但对于公司长期发展和人才培养是很不利的。
•与其预留漏洞,不如直接变成名正言顺的激励政策。
•可欲,从外部来说,则代表着市场机会。
•这个时候,对于真正优秀的企业家来说,定力非常重要。
•专业、专注、专一,只有长期坚持做好一件事,才能获得大的成功。
•说到这里,最近看了一本书,中间说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受疫情影响,很多旅游公司业务下滑很严重,怎么办呢?
•大概分成三种情况:
•1、收缩战线,裁员,艰难度日,有的就直接倒闭了;
•2、创新业务,基于自己擅长的内容开发新的业务领域,慢慢找到了新的增长点,终于柳暗花明;
•3、看着别的行业好,大幅投资,比如有的看房地产很赚钱就去搞房地产,结果发现自己根本玩不转,结果死得更快;
•第三种情况,就是【见可欲,民心乱】的典型。
•这个时候,【不见可欲】就特别重要。
•【不见可欲】,不代表不去发掘新的市场机会;
•而是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要被欲望诱惑,去做自己根本不擅长的事情。
•这里的不见,是主动的过滤、屏蔽、摈弃,坚守自己该守住的东西,不动心。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对于企业而言——
•虚其心:不争虚名,不受诱惑,不忘初心;
•实其腹:练好基本功,专注于培养自己独特的优势;
•弱其志:这个志不是志气,而是情志;
•作为个人而言,就是要做好情绪管理,冷静而不冲动,不争强好胜;
•作为企业而言,就是要做好决策管理,科学决策,决策不盲目、不冲动;
•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经常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这时就更需要注意这一方面。
•强其骨:坚守企业使命和价值观;强化企业精神,培养骨干力量;打造核心竞争力;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知、欲:成见、私欲。
•知——识——智——慧——道(般若)
•欲——求——无欲——无求——道(愿力)
•无——扫除,清除,出离,超越;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扫除了成见和私欲之后,让生命本有的智慧显发出来,生命即可获得升华,达到自由和谐的新境界。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来说,对于《道德经》的体悟,要始终把握这样一个基本原则,
•它首先是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自我修炼,包括人格修炼和智慧修炼。
•当你去阅读和体悟道德经的时候,首先应该铭记这一点。
•然后才是将这种智慧应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
•而且应用的时候,首先应用的是企业愿景、企业宗旨、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层面,将这种智慧和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落实到企业日常经营行为和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之中,然后才是具体的事情如何处理。
•《道德经》原本是用于修道的——训练【出世间智慧】的,【出世间智慧】与【世间智慧】很多时候是相反的,所以在学习和体悟《道德经》的时候,不应从【世间智慧】的角度【依文解义】,而应还原其【出世间智慧】的本来面目,这样才不会误解老子,误解《道德经》。
在了悟其出世间智慧的基础上,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商业为载体、为道具,广利众生,这才是真正的《道德经》商道智慧最好的应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