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中书街(80)
八十、龙角塔与名联
留存至今的南阳府衙的建筑经过历朝历代的维修改造,都会有所改变,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后期,由于府衙内部机构的增改裁并,二堂两侧的不少建筑在功能上有所变化,两侧的偏院更多体现的是一幅田园式的景物风貌:透过古朴典雅的门楣隔扇,走在蜿蜓曲折的幽深小径上,可以看得到槐荫静舍,也可以闻得到桃李芬芳,桂花飘香;可以听得到鸟啼虫鸣,晨钟暮鼓,也可以欣赏田园风光、乡居野趣,办公之余,也可轻松一下头脑。
顾嘉蘅很精通张弛有度的方式,和那些有钱有势有名的大人物坐在一起喝茶聊天,除了在维修武侯祠的派捐数字和缴纳时间上有些针锋相对、咄咄逼人之外,更多时间还是围绕着武侯祠的人文历史、传说轶事谈笑风生的。加上顾嘉蘅是个读书人,熟知南阳不少典故,和那些名儒谈话之时信手拈来,就令不少人倍感亲切,也就有了更多的话题。
“世人皆知,武侯原是琅琊郡人,幼年丧父,其后随叔父来到豫章,以豫章经荆州而定居南阳。”一个白发苍苍的大儒唠唠叨叨的从三顾茅庐一直说到七擒孟获,最后才把矛头对准了顾嘉蘅:“可是襄阳却强词夺理,借着一个隆中之地名,硬说他们那里才是武侯故居,这场故居之争已经持续了很久,不知府台大人意属哪边?”
“诸位均知,本官原是江苏昆山人氏,随家尊迁居湖北宜昌,现在又在河南南阳府衙为官。”他的脸上有了些无奈,向大家拱拱手:“既然有争议,还是不说为好。”
“这可不行!”刚刚从被逼到墙角好不容易喘过气来的一个南阳富商却不肯放过知府大人:“既然武侯祠在卧龙岗,既然武侯在岗上是卧龙,走出草堂后飞龙在天;既然决心派捐修缮武侯祠,本人提议新建一龙角塔,以示纪念!既然在南阳为官,知府大人还是对武侯故居何处明白表态为好!”
顾嘉蘅努力想扭转话题:“龙角塔?这个提议很新颖,能否详谈一番?”
于是阴阳学的那个正术就自报奋勇的站出来,以阴阳官的身份解释了设想构建的龙角塔是作为意喻卧龙岗为“龙角”的形象,也从文化上说明武侯从卧龙在岗到飞龙在天的升华过程,同时不仅蕴涵着深奥的堪舆理念,也有很神秘的风水术。
“还是得体恤民情、关心民政,建塔之事先缓一缓吧。”沉思片刻,顾嘉蘅做出了决定:“此次因为武侯祠毁损严重,修缮费用本来就居高不下,加上还要重修道院,请得道大师住持,为祠堂增添一些田产,也得花不少银两,龙角塔就留等下次经济宽裕一点再作考虑。”
后来所建成的那座塔高七层、通高11.1米、系六角形密檐式砖塔的龙角塔至今仍耸立在卧龙岗武侯祠的一侧。基座由两级石条砌成,下为地宫;塔身七层用青砖白灰勾缝砌成;第一层的画像砖已大部漫患;塔的第二层东北面塔门上方镶嵌一青石,中镌刻有“龙角塔”三字,上款题“咸丰四年秋月吉日”,落款“知南阳府顾嘉蘅、知南阳县钮氵雷建造,堪舆临晋杨豫怀选吉勘定。”还有“奎、娄、联、斗、牛”七字咒语环绕塔身一周。
塔上的字体为行楷,阴刻,深1厘米,剔底并饰钻花。于第一石“奎”字的右上方款书“咸丰四年”,第五石“牛”字的左下方署款“钮氵雷书”。顾嘉蘅书体遒婉俊逸,钮氵雷书法苍劲洒脱;两者结合起来给人以法度谨严、气势磅礴的视觉效果,点明了它所要表现的主题。题额饰以砖雕边框与纹饰,自内向外依此为弧形滚棱、水波纹、斜面及平面条砖压边。
二层用石条铺底,每层衔接处下放上收,叠涩密檐,层高1.5至0.7米不等;塔刹用青石雕制,高1.6米。塔的第二层每面正中凹嵌青石、汉白玉题字,除一、七层外,其余各层每面正中凹嵌浮雕画像砖。塔的第一层直径2.4米,边长1.4米,高1.65米,东北方向的一面砌以圆形拱券门,上边以卧砖砌饰两条棱框,中砌砖雕水波纹饰,下边砌以砖的横面雕刻的回形图案,用来装饰拱券门券的边框,门口用卧砖封砌,只是象征性的塔门。
龙角塔从第三层开始,塔身六面每面均镶嵌着浮雕画像砖,依次为各种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和动物,背景为祥云、树木山石;每面为素面青砖出檐封顶,最高处上置塔刹。塔刹由宝瓶和六个龙头组成,犹如塔里盘卧着六条巨龙抻出头来,嘴里各衔一凤铎,徐凤摆动叮当作响,好似龙吟龙语,整座宝塔坚固玲珑,匀称秀美;立意新颖,神韵古朴。不仅展示了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和风水塔建筑的地方特色、士习民风,更是南阳至今仅存的一座砖塔。
不过在当年顾嘉蘅和那些名流大亨们喝茶的时候,虽然决定暂缓龙角塔的兴建,可那些人根本没打算在关键问题上放过他。有人更是会不失时机的问上一句,也想把咄咄逼人的知府大人逼到墙角去:“知道府台大人不是湖北宜昌土籍,在下就大大松了一口气,既然是江苏昆山人,对于武侯故居所在地究竟是襄阳还是南阳就很好表态了!”
踌躇半天,依然左右为难,可是被逼无奈,迫于形势,顾嘉蘅也就只得随口一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知府大人随口一语,居然语出惊人,稍稍品味,全场响起一片叫好声。
这样的解释在内容上既高度肯定了诸葛亮的忠心和名望,又表达了希望襄阳与南阳两地着眼于人物大节、平息纷争的意愿,十分符合顾嘉衡的特殊身份;而在形式上,除了对仗工整,更是平仄协调,寓意深邃幽默,富于哲理,尤其是后来此对联被悬挂在武侯祠大拜殿大门外的,就名扬四海,流传到现在,更是被列为中华最著名的十幅名联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