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部冗长而乏味的电影《散步》。它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人,在河边,一直等待着一个人。这样子,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五十年后的一天,一具男人的尸体从河的上游飘了下来。他是在雪山地里埋了五十年的,女人等待的青年。其实,早在五十年前,这个女人就知道了这个结局。她知道青年的尸体一定会顺着水飘下来的。五十年后,当这个女人对着这具尸体,哭了,泪水流在她被岁月侵蚀的脸上,落进河里。
老是听说这样永恒的故事。五十年的神话,一辈子的地老天荒。《粉红女郎》里的那段叫人悲伤的音乐《滚滚红尘》“来易来,去难去,数十载的人世游;分易分,聚难聚,爱与恨的千古愁。”眼前浮现出那个老太太躺在摇椅里在心爱人的幻象中安详的死去。脸上兴许有几滴残留的老泪。其实,她等不等得到又如何呢?她既然选择了等待就不会在乎这终究的结局。这些守着回忆过生活的人们,就像那句歌词写的一样:“为什么我用尽全身力气却换来半生回忆?”想起电视的情感栏目里的那个俄罗斯美丽的妇女,曾经的少女,一个人抱着连亲生父亲都不曾知道的女儿,过了这孤黄灯下的寂寞的一生。
爱,这样的爱究竟值不值得?有人批评说现代人只会计较自己的得失。我觉得这不是计较的问题,“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止”,得不到的事去勉强未见得就是高尚。
人,从小就受到意义思维的影响。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我们问自己。不甘平庸的人不愿给自己一个庸俗的答案。于是,那些痴男怨女们为了爱所赋予的意义而殉情,那些人等待着的人为了爱所赋予的意义而守身如玉。然而,花五十年岁月等来的那个人,真的就是你所期待的那个人么?五十年的岁月,太阳升起又落下了多少次,有多少根青丝变做了白发,又有多少沧桑刻在了脸上和心里?即便一切都没有变,也终究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散步》的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老头子神秘兮兮地抱着一本相册,在死去的老太婆的坟前。地下是一根拐杖,他瘫倒在地,痛苦地说:“以前你要我培你一起走一走回乡的路,但我反而说,那乡下地方有什么去头。”老太婆只是想挽着老头的手,走一走,散一散步,但是老头一直没有答应,直到老太婆去世。于是,老头沿着老太婆想看的路,用照相机一段一段的拍下来,放在老太婆的坟里,他以为她可以看得到。
生命是一个过程。人,希望达到一种永恒的状态,可是每个人都是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点的。所谓的永恒是什么呢?事实上,永恒不过就是将每一天的生活过好罢了,每一天都是快乐而充实的,你也便得到了永恒的快乐。
小时候看《红楼梦》,也曾对曹雪芹的“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里卧鸳鸯”感到十分地痛心和悲凉。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我逐渐认同了余华的观点:“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人本来就是为了保全自己而活着,并非是为了什么道义和精神的东西而生的。你可以追求纯粹的真善美,但是因此对人性产生过高的要求则是不明智的。
其实,做人为何不像王安忆说的“往芯子里做人”,为何不像吴淡如说的快乐为主?
所以,活着,珍惜生命。不要等到老了、死了才去后悔没有微笑着生活下去。
2005.12.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