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方法哲思成长励志
我发现了一个惊为天人的秘密,足以彻底改变你的人生

我发现了一个惊为天人的秘密,足以彻底改变你的人生

作者: 能量贝June | 来源:发表于2019-05-23 23:39 被阅读788次

    你是不是总觉得学过的知识很零散,学到的东西不能为你所用?

    你是不是害怕考试,一考试就紧张,恐惧,排斥考试,考试几乎成了一个又一个噩梦?

    你是不是花一星期或一个月时间读完一本书,脑海里却模糊不清, 完全想不起来自己读了什么,记住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恭喜你。如果以上你都一一中招,那么你陷入了学习低效的坑。

    很不幸的是,我也和你一样,这些有关学习的坑我无一幸免,并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周而复始,无数次掉入那些坑浑然不知。(多么惨败的经历,多么惨痛的教训)

    但是我可能比你幸运。因为就在今天,我发现了一个惊为天人的秘密,或者换一种说法,我比你更早一点知道了这个秘密。这个秘密能够指导我们从此以后如何让自己避免再次掉入这些坑。 那是不是就说明我从此就再也不会掉入这些坑了呢? 很难说,知行知行,知易行难。但是我相信,我若能做到,我的人生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如果你也知道了这个秘密,照做了,你也可以。

    为什么我们的知识总是零散?而专家可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

    为什么你学到的知识用不上?而专家总是可以学以致用,用出效果。

    为什么你害怕考试?而学霸,考霸却可以学习上瘾,考试上瘾。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以上这些问题? 我想肯定没有。如果问了绝对不是现在的样子。即便是你问了,你也一定没有深入地去探究过其中的原因,所以不了了之了。

    我和你讲一个故事吧。有一个人被他的朋友问到:你取得这么大的成绩,这么大的发现,有没有什么秘诀?这个人回答说:有秘诀。我把一个问题呈现在大脑里面,反反复复思考,从深夜到黎明,就是反复在大脑里面折腾,把知识和问题之间建立链接,深度链接。无论是具象的问题还是抽象的问题。 你知道回答这个问题的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牛顿!

    我再和你讲一个故事。有一位北大博导,还是国家队教练。他念高中的时候成绩不错,但同样害怕考试,一考试就紧张,恐惧,做噩梦。 因为他知道考试关系到自己未来的人生生涯,未来的人生走向,恰恰就是知道它的重要性,就更紧张了。高二的下学期,他突然认识到学习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了进步,然后采取了一系列操作,这些操作后来证实是非常有价值的,那么是什么呢? 就是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地掌握住所学的知识,不忘所学的知识,不断复习它,巩固它,把握住它,然后融会贯通。当他这么去做以后,对考试竟然不再害怕恐惧了,反而是有期待了。这简直是一次心理上的革命,个人内心世界的一次革命。不单是期待了,他还有一个重大的发现,那就是考试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核聚老师,一个培养了无数学霸、考霸的,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人生教练。

    从以上两位成功人士的故事里面,你学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你是否问过自己: 他们是如何成功的?

    有几句话很关键,你一定要记住: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地掌握住所学的知识,不忘所学的知识,不断复习它,巩固它,把握住它,然后融会贯通。

    就如同巴菲特的两大著名投资法则:

    Rule number one : Never lose money. (法则一:永远不要亏钱。)

    Rule number two: Never forget rule number one. (法则二:永远不要忘记法则一。)

    这个法则放在学习上,也是相通的。

    Rule number one : Never lose knowledge. (法则一:永远不要忘记所学。)

    Rule number two: Never forget rule number one. (法则二:永远不要忘记法则一。)

    无论是牛顿,还是核聚老师,还是巴菲特,都在遵循一个高效的学习法则: 随时随地复习,随时随地问自己,随时随地考自己。在心理上,这称为测试效应。 也就是我要和你说的,我所发现的这个惊为天人的秘密。

    我说它是个秘密。因为毕竟,它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并且仅仅被极少数的人运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我说它惊为天人,因为它彻底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测试效应吧。

    来自华盛顿的心理学家Henry和Jeffery通过研究,证实了一种名为 “测试、考试效应”(testing effect)的现象,即参加测试,而非经过(常规)的学习,可以增强个人对考试内容的记忆。对于形成长期的记忆具有一种强烈的效应,强有力的效应。考试(测试)不仅是检测手段,而且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测试效应。(Testing effect)。

    根据研究, 他们让一些志愿者自行选择,一种学习方式是阅读5次包含40个单词的列表, 另一种学习方式是读1次后进行4次记忆默写测试。然后,两组人员在5分钟或1周后进行第2次记忆测试。结果显示,看了5次单词的志愿者在5分钟后进行的测试中表现得更好。这是我们很多人的学习方式。 但是,只记忆1次却经过多次测试的参与者在一周后的记忆测试中成绩更好。 这个研究成果无 这个研究成果无比重要,因为绝大多数人采用的学习方式都是阅读的方式。比如说记单词,一遍一遍读,一遍一遍看,这种方式实际上对于形成长期记忆而言是不利的, 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实,但是大家为什么这么做呢? 一个原因是痛苦程度比较低,另外一个是它确实有短期的好处。因为时间有限,肯定是看的遍数多一些好,但是一旦要形成长期的良好的效果,反复看的效果就比较低了,最好的办法是你读一次后立即就要做记忆默写的这个测试。考自己,赶紧考自己。无论是读书,学知识,还是记单词,还是做题目,都是一样的道理,只要你想取得长期的更有效的效果,那么你做完(读完)以后,立即要考自己测试自己,记单词也是一样的,你看着每个单词都很熟,但是你一旦默写就会发现,很多都模糊不清的,默写下来不是这里错了,就是那里漏了。做题目也是一样的,你做这个题目错了,改正过来了,不会做的弄懂了,题目拿下了,进入下一个了,好多人都以为这就懂了,但问题就恰好出在这个环节,你不要急着往下走,你赶紧独立地把题目再重新做一遍,就会发现N多漏洞,N多错谬出现了,所以测试效应它不但可以巩固记忆,形成长期的记忆,而且它能够有效地避免假学习,我们很多时候自己把自己骗了都不知道。那么基于这种测试效应的学习方式比常规的学习方式效果好多少呢。比如有个研究小组招募了84位心理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让他们阅读一篇本专业所不熟悉的巨嘴鸟的文章。读完后,1/3学生离开,1/3学生被要求背诵一片额外的文章,内容类似,另外1/3的学生要求对所读文章进行一个简答测试。第二天,所有的受试者都回来参加一项最终的简单测试,其中包括前一天测试里的问题,也有新问题。实验结果表明: 前一天参加测试的学生比没参加测试的另两组学生,得分平均高出8%。同样,前一天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再考,比文章中从未见过的题目得分率高。

    还有,一项研究发现,测试学习法的答题正确率为67%, 而常规学习法的正确率为45%。

    知道了这么多科学研究结果以后,你是不是还是会纳闷:为什么测试效应对于学习效果那么好呢?因为测试效应符合神经科学的原理,就是我们记住任何东西,神经结构,神经系统产生生理上的变化,而产生生理上的变化,无非两种途径,增加刺激强度,增加刺激频率。而考试或者测试,对应的就是刺激强度。那我们经常提到的学习方法,随时随地复习,随时随地考自己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测试效应的高频运用,既是高强度又是高频,在刺激神经系统巩固记忆,必然是高效能,必然是奇效的。

    这样说来,学习无异于重塑神经系统,等同于重塑生命。我们很多时候都把学习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远远低估了。另外,学习比盖大楼更困难,为什么?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盖大楼,设计图纸,施工一次成型建成。而学习不是,你为了让学到的内容所对应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形成而且还要稳固在那里,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去刺激它去巩固它。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联想去加深这个印象。通过应用做题来加深记忆,反反复复去做,才能把知识的大厦,技能的大厦建立起来。 学习的本质是在改造我们的神经系统,所以学习就等于重塑生命了。这一切跟巴菲特的投资原理紧密相关。学习工作赚钱,遵循着同样的法则,简直惊人。

    巴菲特的投资原理: Rule number one : Never lose money. Rule number two: Never forget rule number one.  我们来拆分一下,看看它有多残酷。法则一:永远不要亏钱。法则二: 永远不要忘记法则一。法则二简直是洞见,奇人才能发现这样的秘诀是吧。这并不是巴菲特提出的,而是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提出的。他是从惨痛的投资失败导致家庭破产这样的经历总结出来的。巴菲特把它当成安身立命的根本,一生都在实践它,当巴菲特这么讲的时候,他究竟在想什么,他平时怎么用的。他一定是频繁在问自己:我有没有遵循法则一? 因为通过法则二就可以知道, 实际上就是测试效应。你怎么知道你没有忘记呢? 做法只有一条,就是不断问自己,你有没有遵循法则一,不断提醒自己,不要亏钱,不要亏钱,不要亏钱。 所以巴菲特出手频率是非常低的,但是一击必中。他为什么能做到,就是不断问自己会不会亏钱。

    学习过程是不是一模一样的道理? 是的。学习的过程谁都知道不要丢了知识。 可即便如此,还是绝大部分人,99.9%的人都在频繁犯错误,不断遗忘掉我们花大力气学来的知识,不断忘掉,不断忘掉,所以这个世界上成为绝顶高手的人是罕见的。大家明明知道学来的东西很费劲,很费劲,学来的就不要再忘了,忘了就等于在亏本,可是大家仍然在遗忘,仍然在犯这种愚蠢的,荒唐的,可以说是极为愚蠢的,荒唐的错误,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任何东西都效率低下,就是因为你一边学一边丢嘛。你不要说进步了,不退步都很难。很多时候看上去在进步,在往前赶进度,实际上在退步,进步和退步加起来究竟有没有进步都是个问题了。而那些绝顶高手他们不单是要知道不要丢掉以往的知识和技能。而那些绝顶高手他们不单是要知道不要丢掉以往的知识和技能,关键是他们有法则二:永远不要忘记法则一(永远不要丢掉知识)。怎么知道自己没有忘记法则一? 那就是提醒自己,考自己。严格地遵循这两条法则,所有顶尖的高手一定是高频地问自己,高频地测试自己。想到这里,简直发现了人生的天大秘密了是吧。学习工作赚钱同样的道理,你看很多人做项目,做成了赚了很多钱,做下一个项目就亏了很多钱,又做一个又赚了,又做一个又亏了。 当然是有这个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在里头,但是如果大家仔细去研究,就是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把以往的成功的经历,成功的经验,成功的套路有效继承,再综合集成,把下一件事最好的人是罕见的,那么这些人就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和精英了。所以学习工作和赚钱遵循同样残酷的法则,任何人的差别就这么一点一滴形成,但背后是有这样残酷的法则在。

    我们再来看一个漏斗效应。

    漏斗效应没有严格的心理学研究,但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够感知到。这个效应是这样的,我们学的东西都想100%拿下,尤其是自己所学专业关乎自己的饭碗,自己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对学生而言,考满分意味着啥大家都知道。但问题在于,我们看到的内容,也就80%,很多人自己专业读的课本,读都没读全。80%都已经很高了,那么看到了80%,看清了多少呢?看清楚顶多是60%, 很多时候你眼睛在盯着一页屏幕,实际上你看清楚的顶多是60%, 如果你不是反反复复看的话,你看一眼,感觉都很清晰,实际上你闭眼再默写一个试试。你发现刚才跟本就没有看清楚,都被自己给骗了,被自己这种视觉效应给欺骗了。然后你记住的就只能是40%。大家只要做默写,一张图几行字,内容很少,你想要默写出来,在一张白纸上去写你会发现,记住40%就不错了,而40%里面你懂了多少呢?顶多20%。会用的多少?0 啊。因为重要的信息都漏掉了。你都记得的是一个又一个模糊的点,形不成逻辑,你没法说服自己,没法说服自己的话所以动力就不足,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去做,你知道一个一个点,但是你不知道一个操作步骤,一个操作循环是吧。所以就不会用。思维的漏斗效应无处不在,真正的失败发生在每一个瞬间,而不是最终结局出现的时候。可以说,漏斗效应是人生的一切惨败之源。

    我们看到那么多好东西,听到那么多好东西,就是学不到,用不起来,为什么?就是一直在漏,无时无刻都在漏,脑袋里面模模糊糊,混混沌沌,自己和自己都在闹矛盾。那避免这个漏斗效应,遏制漏斗效应的是什么呢?就是测试效应。不断地考自己,不断一遍一遍地考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究竟看到了什么,究竟看清楚了什么?究竟记住了什么?究竟读懂了什么?究竟会用什么?不断地考自己,频繁地考自己,高频地考自己,随时随地都在考自己。那才能把这个漏斗效应有效地给遏制住是吧,让测试效应发挥出它的光芒出来。……

    这里面再跟大家强化一遍:如果我们说不清学到了什么,就等于慢性自杀。我们平时都习惯了看书听课,听讲座等等,我一天学习了几个小时,其实这全是假的呀,如果不去问自己我究竟学到了什么,并且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对学到了什么不能按照123456这么说得清清楚楚的,那就是在慢性自杀。为什么? 因为时间都荒废了。费了半天劲,听了一整天课程,看了一整天书,没有学到任何东西,一天一天不就这么荒废了嘛。

    每一天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究竟学到了什么?这是学习的终极问题。问自己这个问题会导向什么呢?第一个导向的结果就是挫败,发现自己思维混乱,刚才学了那么半天,原来是假学习,没有学到任何东西。但如果去遏制这种情况,要怎么去遏制呢?那就是把握住自己能把握住的点滴。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对把握住的点滴之间,你还要反反复复去想,这些点滴要把握住,你只能反反复复去回顾,反反复复去想,把这些点滴凝聚在一起,再去把握新的点滴,聚点滴而成江海,那么它导向的实际操作是一个严酷的操作,一定是高频回顾,高频的回测,高频的运用测试效应。这样的话,你就不但成为学霸了。

    人生的高境界是用所学的知识解读人生的题目和人生的过往经历。

    这是人生的头号课题。关键是融会贯通!

    (以上来自核聚老师考霸训练营音频课程的部分内容整理。如需了解更多课程精彩内容,请扫码关注❤️

    我发现了一个惊为天人的秘密,足以彻底改变你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发现了一个惊为天人的秘密,足以彻底改变你的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ai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