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散文的真与美

作者: 此生望尽天涯路 | 来源:发表于2018-06-29 21:58 被阅读37次

    散文,有着“美文”的美称的一种文体。或许正是它所蕴含的“真”与“美”,让它在文学爱好者的心中占据着一席之地,留下美好与触动的感觉。

    当捧起美文,用心去阅读,往往不经意之间就成为了文章中的那个“我”;当我们进入作者当时的世界中,心也随之跌宕起伏,既是当局者也是旁观者;当进入一片“世外桃源”时,疲惫、焦躁的心在广阔的天空、美丽的景物下释然。

    有人说,散文是属于“过去的”,属于回忆。散文属于废墟、古迹,不属于高楼大厦;散文属于过去的你,不属于当下的你。每有会意,便情不能自已,感慨万千。这正是散文所体现的“真”。正如朱自清的《背影》,朴实的文字下,是对父亲的不舍与感动。文中提到几次“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是对父爱的自然回应。感情的自然流露,也触动着每一位读者,不经想起自己的父亲,而这些场景,似曾相识,这种感觉,又是那么的真切。没有华丽的词藻,朴实的文字下像一条纯粹的小溪,静静的流淌;真实的文字,带给你无限的感动,或许散文的魅力,就在于此罢。走在以前走过的路,这条路上满载着青春回忆,当再次回味着,会有多少难忘的场景依然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如今已是毕业季,笔触忆流年,散文又要体现它的魅力。那条早晚去食堂的路上,留下无数的脚印,风里雨里,食堂的阿姨还在等你;教室钟声依然响起,再也没有老师点名、校自理查课了;母校的大地上,少了一位洋溢青春的青年。

    情感的“真”,回忆的“真”,正是散文,最好的批注。除了上述的“真”,散文中的“我”,一定是现实中的“我”,这也是散文的“真”,也是情感抒发的基石,否则凭空捏造的情感也不是“真”的情感,这些情感一定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有感而发的。记得鲁迅写的小说《祝福》,刚开始以为文中的“我”是鲁迅,其实不然。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说到散文的“美”,有的时候读到写景写物的散文,往往会被它的“美”所折服。 很多散文下的景与物有了生命,正如刘亮程的《对一朵花微笑》,“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 ”,在作者的笔下,微风中的花有了欢快的生命,他们在微笑着、大笑着,“我”也哈哈大笑。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原野也能笑出声来。有的时候,觉得散文很奇妙,无拘束,让平平常常的人,也能发现它的美。世间很多美好的事物,我们在细心的观察和隽永的回味中,将它原有的美得到升华。又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在当时动荡的年代,心情颇不宁静,到月色下的荷塘边,发现很多很多的“美”,这些“美”在作者的笔触下,有了生命,具体的形象。所用的语言典雅、隽永,描绘的景象如诗如画。而作者自己也抛开了烦恼,什么可以不想,什么也可以不做,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散文的“真”与“美”构建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在这里面,可以去回味过去的一点一滴,回忆以前爱我和我爱的人,在美好的景物面前,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发现他们的美。有的时候,总能找到类似“知己”,想想俞平伯和朱自清,他们所写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可谓典范。“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梦幻的情思”,两人同游秦淮河,滋润自己干枯的心灵,慰藉自己寂寞的灵魂。游玩的过程中,很多有趣的画面或者值得回味的事情,都是作者笔下的灵感来源,美滋滋的。或许这也是散文的魅力所在。

    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散文也许是平缓焦躁的良方,静下来去感受散文的“真”与“美”,没有金钱交易,只有情感的碰撞和共鸣;没有喧哗,只有用发现美的眼睛静静去享受景物的美感;没有狭隘的心胸,这里可以放空自己,拥有天空一般的广阔胸怀。与其说散文是一种文体,还不说散文是一种人生境界。

    在散文的世界里,我们都可以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去感受它的真与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散文的真与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dz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