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看到威尔王 的《又是不想上班的一天》书名,产生了兴趣,于是就读完了。虽然是几个人的访问方式,但不同职位还算比较成功的例子,可以让我们有些参考,也有些共鸣的话题去反思自己。
尤其是这几年国内外工作环境都很低迷,大家都n比较难熬,所以是需要多看书,多思考,多规划。
今天继续分享读书笔记,愿也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1.没必要因为出身而自卑
很多从农村出身的孩子,上大学才可以进大城市,对很多新东西会感到新鲜又自卑,觉得自己和别人有落差。
我甚至也记得自己曾来上大学的城市第一次看怎么做公交,防止做错方向,地铁也是。
大城市的商品就是很丰富,我上大学才喝星巴克、吃麦当劳,但是大城市的孩子从小就吃这些,他们已经很习惯了。这个其实多体验几次,很快就可以抹平差异。
不过正如书中所言,这些其实就是基本的认知信息,很快就会抹平这些差异,不必有啥自卑的。
反之城市的孩子未必见过农村的很多水果树,区分不了韭菜和蒜苗等等。这些信息不会影响大家的成长与价值观。且有得必有失。
2.我们都成为异乡人
很多喜欢李健的《异乡人》,不仅仅是因为李健的词曲写得好,更是因为他的歌词太有共鸣的了。
「披星戴月地奔波,只为一扇窗,当你迷失在路上,能够看见那灯光,不知不觉把他乡,当做了故乡,只是偶尔难过时,不经意遥望远方。
曾经的乡音,悄悄地隐藏,说不出的诺言,一直放心上。
有许多时候,眼泪就要流,那扇窗是让我坚强的理由。小小的门口,还有她的温柔,给我温暖陪伴我左右。」
小镇做题家们走到了独木桥的另一头时,社会的漏斗已经在做层层筛选了。我们俩来北京十几年其实拥有了很多:有车、有房、有户口、结婚拥有自己的家庭。虽然在北京生活了这么多年,但是我们内心深处仍然觉得自己不是北京人。
我们不得不漂流,不得不成为异乡人,不得不把他乡当作故乡,但根却很难安定,总有一种漂泊感。
这就是现在外出打工人的现状。
3.必要的暂停是为了治愈
小时候我们都想长大,都想干一番事业,或者为家里贡献自己的力量,急于长大都不知道长大意味着什么。
如今才知道长大意味着很多简单、美好、纯粹与童真都不得不丢掉。
长大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忙碌。
当真正投入工作时,你没有时间胡思乱想,也没有时间分心,有时候甚至午饭都没空慢慢吃,因为你只有这么多时间来完成你的工作
「2018年之前,我有着和大部分人相似的生命轨迹,也没有怎么想自己做这些工作的意义。在陆续经历了互联网头部公司和一些垂直行业的公司后,工作也从产品经理做到了产品总监。我就按部就班地上班、谈恋爱,这就是那时的我认为的生活。
2018年我去尼泊尔旅行的时候,那里的人和事情震撼到了我。我发现当地不论大人还是小孩,虽然生活困苦,但眼里都充满了光,我开始认真思考他们为什么那么贫穷却可以那么幸福。从尼泊尔回来后过了一个月,我就提了离职,想去探寻一下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4.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成长的必修课
我们成长过程中,总会不能接受自己的一些缺点或不足,想去改变或隐藏,但渐渐会发现,有些方面是无法改变,也无法隐藏。
所以要学会自己的不足与缺点,这不是妥协,而是成熟的表现。接受自己很重要,无论是性格,能力,还是曾经的选择。
当我与自己和解后,我开始完全凭感觉去做事情。我觉得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人格属性也是不一样的。变化就是我的特质,而拥抱变化是我的天赋,我开始坦然接受这一点。
正如大家面对种种的焦虑与不安,而克服的方法之一就是臣服,也就是接受,稳定兴许也是另一种的不安呢!
想起最近分享看的《苏东坡传》,苏轼的性格就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无论多次被贬,他还是活成潇洒、豁达的大家。
『其实我们的生命流动,很多时候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的,而这只手的主人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大我”,它导演着我们的人生剧本,让我们走向更高版本的自己。其实人生发生的很多事情并不是主动撮合的,而是你内心的念想产生的推力,推动着你做出选择。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焦虑,也可能是来自未来的你在向你召唤。』
在职场上,我知道很多朋友会感到焦虑,比如30岁焦虑、大厂焦虑等。我唯一的建议就是,当你持续焦虑时,你要做的就是逃离这里。逃离之前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制定夯实的规划,并遵循内心制定一条可实现的路径,然后就去做吧。
所以我挺想和很多有职业焦虑的朋友说,如果焦虑的内心潜台词是离开,那就坚定做吧。不然你就堵塞了内心和身体的通路,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压抑。
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是你发现更好的自己的第一步。
5.谁都做过梦,但是否梦想照进了现实?
相信很多人都幻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做成什么,或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大多数的我们从来没想过,从幻想到理想是要如何规划与落地执行。
总是看到或听到别人实现梦想的时候,才想起自己曾经也有过梦想。
「如今我和我老公在成都开了一家茶楼,这件事也很巧。因为我在四五年前就想过,自己35岁不适合互联网大厂之后要去做点什么实体生意,而我老公恰好有个开茶楼的梦想。我们在成都看了很多店铺都不合适,当我们都打算快要放弃掉这个想法的时候,突然他发现了一个特别合适的位置有人转租,价格也挺合理,只花了三天我们就谈妥了。」
于我个人的人生,我现在有个明确的目标,就是“把自己活出来”。这个活出来包括了心态和物质的满足。我觉得只有真正活给别人看,才有说服力,才能用生命影响生命。
6.做一个有爱的人是都么伟大
从前我一直是个独身主义者,因为原生家庭带给了我很多创伤。我一直处于一个非常缺爱、也不相信世界上有爱的状态。随着我不断地给自己疗愈,尤其是治愈童年的创伤,以及和父母的关系,我心里开始相信这世界上有亲密关系可以滋养我。
这个层面上,遇上我老公这件事对我的治愈很大。他虽然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也不是多有钱,但是和他在一起我感觉到非常滋养。用心理学的话讲,他能够“看见我”。我的每句话他都会认真地听,哪怕是一些幼稚的想法,我的每个小小的要求他也都会认真回应。这段亲密关系是非常疗愈我的。
生孩子这件事也是在亲密关系里疗愈我的一个自然而然的产物。因为我学会了爱,我达到了爱满自溢的状态,所以我也愿意把爱传递下去。
心理学上也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你事业搞不好,就去疗愈和父亲的关系;如果你赚不到钱,就去疗愈和母亲的关系。
很多人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一直没修复,也长期处于受害者模式,就需要及时地去疗愈自己。
7.越早接触新东西越好!
「大三我为了找丢失的校园卡开了公众号,后来写成了当时人大平均阅读量最高的公众号;大四考研失败,找工作时发现自己也只有这个公众号比较拿得出手,就去领英做了公众号编辑。」
作为过来人,真的建议大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有机会多接触下外面的世界。我也曾建议自己的一些正在上大学的亲戚孩子,多去实习,多去感受和接触新东西,无论是喜欢写作,编辑,或视频剪辑,或摄影等等,要有自己的想法与行动,而不是等着做一个迷茫与“任人宰割”的应届毕业生去应聘工作。
甚至还要通过在职场前3年的工作中确定方向,而别人早早确定了方向且已经出发很久了。
小学的时候可以把圆周率背到100位,大家都说这个孩子是神童。要是毕业后再表演这个,人家会问是哪个精神病院人没关好给放出来了。
年纪越小,世界对你越宽容。当你未成年时,连法律都是向着你的。当你成年了,其实没谁关心你做事情的过程,大家只会向你要结果。
未完待续......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