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正月初二上午拍照的贴在我家老宅大门上的春联,是腊月二十八上午父亲书写、并亲自回老家粘贴的。几十年来,写春联一直是父亲过年的精神寄托。
我们村地处鲁西北平原的徒骇河南岸,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全村有700多口人。虽然村庄不大,但是识文写字的人还真不少,这一点,从那时家家户户张贴的、“字体”不同的春联上就有所体现,这绝对是一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书法展览”。那时候,进入腊月后,人们几乎都去公社驻地大集上或大队代销点买几张红纸,然后在庄乡中找一位能写毛笔字的“文化人”,写上几幅春联,将过去一年的收获,新的一年的祈愿,都满盛在红红的联语中。父亲就是过年给乡邻们写春联的“文化人”。父亲虽然写得是“钢笔体”,但笔画有力,结构严谨,深得邻居好评,是乡邻们写春联争相选择的对象之一。那几天,邻居们先是不约而同的向我们家送红纸,过几天再来取春联,或由我送上家门。之后,家里就开始度过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光。记得常来我家写春联的人,主要是同住在村西头的十几户邻居,也有住在村东头外姓的“关系户”。

每当这时,父亲就准备好墨汁和毛笔,用倒扣过来的粗瓷饭碗底部作砚台,对照着那本不知翻了多少年的老“黄历”,根据自己的学养和日常积累,结合春联所贴位置,大致规划好书写内容:一是大门对联讲政治。那个时代,毛主席诗词“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等,是家家户户乐意张贴的内容。记得国际形势吃紧时,甚至还写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之类的门联。二是屋门春联重喜庆。屋门、厨房等一般书写“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之类的喜庆内容。三是杂屋、家具贴吉祥。仓屋、牛棚、猪圈、水缸、瓮罐、地排车、树木、犁耙等,也要贴上吉祥语,如饮水思源、吉星高照、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实在没内容了,就用“春”、“福”兜底。一般情况下,十几户人家的近百幅春联,所写的内容都有区别。星转斗移,岁月匆匆。每一次的书写,都是对上年丰收年景地展示;每一次的送福,都是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憧憬。
如今,尽管人去屋空的凄凉,取代了家乡小胡同的“繁华”;尽管机器齿轮压榨的“美丽”,取代了人工书写的“古拙”;尽管父母从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土屋,走进了县城的砖混高楼,父亲始终没有放下手中那支写惯了春联的笔。虽然,书写内容变了,创作数量少了,但每年腊月二十九,老家这处由红砖橙瓦筑起的的院子里,依然会按时出现父亲自己创作、亲手粘贴的大红春联,这种朴实的生活气息,是传统年俗的延续,也是肺腑情感酝酿的乡愁。
网友评论
好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