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爱华老师《24时记时法》有感
人们常说“只有碰撞才能产生思维的火花”,而黄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只要有深度对话,就会有思维火花的迸发”。这节课的多次深度对话不仅让孩子们的思维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也给我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更为我制作“劳力士之华哥专属”的24时动态表盘带来了灵感。
其实这个表盘就是利用Flash制作的一个动画,再运用打包软件制作成一款可独立运行的程序。不过它与普通表盘相比自然有其独特之处,普通表盘上面有12个数字,也就是使用12时记时法来记时的,一天之中时针会在表盘上转两圈。而我制作的这个表盘上面有24个数字,也就是使用24时记时法来计时的,一天之中时针只在表盘上转动一圈。同时为了让它的运转与系统时间同步,还写了几段AS代码。
这些灵感还源于黄老师的经典课例——《24时记时法》中的一次深度对话。这次深度对话发生在孩子们已经总结出12时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不同之处之后。黄老师给大家呈现了几个课前孩子们自主学习时记录下来的疑问,其中一个是:既然24时记时法这么好,那为什么不把我们的钟表盘改成24时记时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或许不少老师都很少会有过思考。其实问题主要出在时针身上,因为无论是12时还是24时的表盘,分针走一分、秒针走一秒它们旋转的度数都是6度。而时针却不一样,同是走一时的时间,在12时的表盘上要旋转30度,在24时的表盘上只会旋转15度。普通表盘上有12个大格,一大格就刚好与5小格相对应;而如果选择24时的表盘,表盘上就应该有24个大格,一大格只能对应2.5小格,两大格才对应5小格。这样一来,分针与秒针的刻度就不好与时针的刻度进行较好的统一,也就大大降低了人们对时间的识别度。所以生活中常见的表盘基本不采用24时记时法来进行设计。
很显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回答到这个本质原因的。但是在黄老师的课堂,孩子们仍然出现类似的答案——如果把表盘平均分成24个格子,分和秒的格子不好弄。其实这种回答基本上已经非常接近问题的本质了。通常情况下,老师在得到这样“理想而满意”的答案后就会选择见好就收,而黄老师却并没有就此停下探讨,而是继续说道:有些特殊职业,比如潜水艇里的工作人员会很长的时间在水下工作,他们就真的需要24时的钟表,如果让我们来设计一块这样的钟表,你觉得它会是什么样的?随即课件出现三个选项让学生选择:A.既有0,又有24;B.只有0,没有24;C.没有0,只有24。
当所有的孩子们按下反馈器后,黄老师并没有立刻查看统计结果,而是问大家倾向于哪个答案?当然选每个答案的孩子都能说出各自的理由。选A的说既有0,又有24,不过0和24要重合在一起,选B的说用可以0代替24,选C的说可以用24来代替0。这时似乎已经又可以划上句号,而黄老师依然没有停止发问:如果用0代替24,那么是用哪个0来代替哪个24?至此,学生终于发现,无论怎么设计,表盘上的0与24都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那就是昨天的24时就是今天的0时,今天的24时就是明天的0时。
其实在这一堂上,黄老师与学生进行了多次这样有深度的对话。而这个环节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没有深度对话,孩子未必然会提出表盘为什么不采用24时记时法进行设计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对话,孩子们也未必能想到最接近问题本质的答案;如果没有深度对话,孩子们更不会去思考24时的表盘如何去设计;如果没有深度对话,孩子们未然能深刻体会到0与24的关系;如果没有深度对话,我也未必会有制作24时动态表盘的灵感与冲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