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三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他们就像民间传说的一样,是文曲星下凡,是百年一遇的文学天才。
他们的诗作能流传千古,绝不仅仅是依靠诗歌本身,更是他们藉由诗歌所传达出的风骨与品格。
到底是哪三位大咖?想必有些读者已经猜到了。他们分别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东坡居士苏轼。
在三人被选编进初中语文教材的三首诗词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字。这个简简单单的字,却体现出三位文豪相似的精神品格。
那么,又是哪三首诗呢?我们一首首来看。
第一首是李白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https://img.haomeiwen.com/i6516757/d9ab170e9ed7473e.jpg)
第二首是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三首是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节选下阕)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仔细读三首诗词的最末一句,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字——会。
“会”在这里解释为:定当,终当,必当。
那么,它们又是写于什么背景下呢?
李白的《行路难》写于公元744年,也就是天宝三年。距离他奉诏入京过去两年多。进京时意气风发的李白发现自己还是太“年轻”了,太过于“浪漫主义”,不仅不被重用,反而遭到权贵诽谤。李白被赐金放还。在朋友为他准备的饯行宴上,那么潇洒的李太白表现出了满满的愤懑。连喜爱的美酒也不想喝了。
可是,如果只是抒写这种郁闷,那这只是一流诗作,李白之所以成李白,恰恰是最后那句。
相信必有那么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一个会字,提振了整首诗的士气!拉高了整首诗的高度!
这一年李白43岁。
而在八年之前,也就是开元二十四年,年轻的杜甫也在他的《望岳》中用到了这个字。
当时杜甫第一次到洛阳应进士,结果......
没考上。
但年少气盛的杜甫满不在乎。他有底气那么骄傲,因为自己的诗作已被一些大咖认可。考上进士,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开始漫游。这首《望岳》便是路过泰山一带所写。
我终当要登上泰山顶峰,在那里把渺小的群山看遍。
这里的山当然不仅仅是大自然的山,更是人生的巅峰,是他“致君尧舜上”的高远志向。一个“会”字把这种豪情抒发得更加淋漓。
那一年,杜甫24岁,一个美丽的年纪。
![](https://img.haomeiwen.com/i6516757/e744f80ce9a000bb.jpg)
300多年后的1075年,苏东坡从杭州调任密州(现山东诸城)知州。
那天祭常山回,来到这黄茅岗围猎。写下这首词。
这首让他颇为得意的词,因为觉得总算有别于柳七郎了。
我定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三十八岁的东坡亦有杀敌报国的雄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6516757/448b5dcab1d42ea6.jpg)
一个“会”字铿锵有力,豪气冲天。
只是,三位伟大的诗人都没法预见未来。
他们离仕途的目标愈来愈远。
同时,诗歌的创作却越来越丰饶而壮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