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书友,本次我们共读的是《异类》第三部分的内容:天才成功的秘诀和你想的不一样
在这个世界上,能在某一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作出惊人贡献的人并不多。正因为物以稀为贵,炫目的光华太过刺目,他们的世界我们总像雾里看花,倍感神秘。于是我们常常艳羡又无奈地说,他们是天才!
本书作者这次解读的是计算机天才比尔.乔伊。
1971年,16岁的比尔乔伊入读密歇根大学,1975年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后来加入改造UNIX系统的项目团队。经由乔伊团队改编的这个版本,目前仍在全世界以百万计的服务器系统软件运行。毕业以后,他与人合伙在硅谷创立了SUN公司。
在硅谷的圈内,乔伊享有和微软的比尔.盖茨同等重要的地位,同行视他为“互联网领域的爱迪生.”评价“他是对现代计算机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之一.”
读到这儿您可能会说,这样的天才我也知道很多,他们的成功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作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除了能力,机遇和其他完全随机的优势,也在帮助特定领域的异类走向成功之巅。
我们来梳理一下比尔乔伊的机遇链:
有幸考入计算机学科领跑者密歇根大学;
有幸第1批使用分时系统,而非键盘打孔机;
恰巧密歇根大学机房管理系统有漏洞,得以想学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
因为计算机中心24小时开放,得以夜以继日的工作;
获得了充分时间练习编程,顺理成章的进入了UN IX项目组。
比尔.乔伊的确聪明绝顶,也热爱学习,但不能忽略的是,在他成为专家前,首先依靠运气获得了成为专家的机会。
读到此你可能会说,有没有更便于操作,量化的标准呢?别急,这个标准确实存在!
天才论最著名的案例是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和他的两名同事在顶尖水平的柏林音乐学院展开的研究。
他们将学生按优秀,不错和一般分成三组,被问及的第1个问题是:从首次接触小提琴至今,一共练琴多少小时?
虽然三组学生最初都在5岁时第1次接触小提琴,且最初几年他们的练琴时间也大致相当,保持在每周两小时至三小时。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练琴的时间也开始产生差别。实际上到了20岁,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在练琴上已经投入了1万个小时。而不错和一般的学生,练琴时间累计只有8000小时和4000小时。
由此得出的这个最引人注目的结论是: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花别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也不存在劳苦命: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
一个人想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练习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研究者们给出了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万小时.
这个数据囊括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滑冰运动员、钢琴家、棋手、甚至江洋大盗……
经过科学的推算,即便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如果没有1万小时的训练,也无法实现事业上的腾飞。
练习并不是为了让你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好,而是帮助你越做越好。
亲爱的书友,读到这有木有希望和野心的小火苗在蠢蠢欲动?!没错,你可以让它死灰复燃。
了解了这些天才的秘密,你尽可以重新规划你的时间,利用你的条件,来一次逆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