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词 | 你为什么需要学管理?
对于互联网技术人来说,带团队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迟早都要面对的事儿。做技术和带团队,更像是职业发展的两条腿,而不是完全叉开的两条路。
01 | 多年前的那些工程师都去哪了?
管理作为一项综合能力,是未来的职业发展所不可回避的,至少你都需要和管理者合作。只不过因为你的角色不同,需要掌握的程度不同。
对于技术人来说,无论你是否做技术管理岗,你所有的职业发展,都会围绕着技术和管理这两条腿在走路,一条腿是走不远的。
02 | 我要不要做管理呢?内心好纠结!
三个重要问题:
- 关于“管理的价值观”的,即你是否认同管理的价值呢?
- 你是否对管理充满热情,并享受这些工作呢?
- 你是否看重在管理方面的成长呢?
几个基本的认知:
- 更大的责任。
- 更立体的视角。
- 更灵活的思维方式。
外驱让我们可以做好本职工作,而内驱才能让我们成就卓越。
03 | 哪些人比较容易走上管理岗位?
到底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走上管理岗位呢?
做管理的“天时”,其实就是机会、时机、大环境、时代背景。
做管理的“地利”,就是你的优势、能力,以及你所负责的工作内容。
负责如下这些工作内容的工程师,更容易成为管理者:
- 第一类是负责最全局的模块,核心是“广”。
- 第二类是负责最核心的技术模块,核心是“深”。
做管理的“人和”,就是你能否得到他人的支持。
一般来说,你需要四类支持:
- 第一类,为你提供机会、平台和资源的支持。
- 第二类,为你提供陪伴和共同成长的支持。
- 第三类,为你提供指导和前进的方向。
- 第四类,为你提供情感支持,让你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在管理之路上走得更远。
想被提拔为一个管理者最好的方式,就是你首先成为一个实际上的管理者,我们常常把这样的晋升理念叫“既定事实”,而这种理念在互联网行业里被广泛认同。
04 | 我要不要转回去做技术呢?
更高效的学习方式:
- 建立你的学习机制。
- 请教专家。
- 共创。
技术升维:
- 首先,从目标出发去看待技术。
- 其次,从评估的角度去看待技术。
- 最后,从借助自己的技术到借助大家的技术。
05 | 作为技术管理者,我如何保持技术判断力?
作为一个技术管理者,即技术应用者,要评估的维度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个维度是结果评估。即,你要回答“要不要做”,希望拿到什么结果,你要从哪几个维度去衡量结果,从哪几个技术指标去验收成果。
- 第二个维度是可行性评估。可行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能不能做”,二是“值不值得”。
- 第三个评估维度,即风险评估。
常见的技术维护成本有如下四个方面,依次是:
- 技术选型成本。
- 技术升级成本。
- 问题排查成本。
- 代码维护成本。
拓展技术视野和技术判断力。常见的几个方式如下:
- 建立技术学习机制。
- 专项技术调研项目化。
- 和技术大牛交流。
- 听取工作汇报。
06 | 我这样的风格能做管理吗?
四类领导力风格,简单概况如下:
- 指令式管理:重事不重人,关注目标和结果,喜欢发号施令但不亲力亲为。
- 支持式管理:重人不重事,希望带头冲锋亲力亲为,特别在意团队成员的感受,并替他
们分担工作。 - 教练式管理:重人也重事,关注全局和方向,并在做事上给予教练式辅导和启发。
- 授权式管理:不重人也不重事,关注目标和结果,不关心过程和人员发展。
07 | 我能做好管理吗,大家服我吗?
不是管束和控制大家,而是引导和支持大家,把自己从和任何团队成员的比较和竞争中抽离。
- 第一,你可以通过梳理自己可迁移的能力,提升能力自信;
- 第二,你可以通过把自己从团队成员的对立面抽离,提升角色自信;
- 第三,你可以通过收集外部积极正向的反馈,提升自我认同。
08 | 管理到底都做哪些事儿?
角色认知、管理规划、团队建设、任务管理和管理沟通五个管理要素。
09 | 从工程师到管理者,角色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罗伯特·迪尔茨的“NLP 逻辑层次图”,一个人的行为、能力、价值观,都源于一个最根本的认知,就是自我角色的设定。
10 | 新经理常踩的坑儿有哪些?
六类管理误区:
- 第一类:过程导向、被动执行;
- 第二类:大包大揽、唯我最强;
- 第三类:带头大哥、当家保姆;
- 第四类:单一视角、固化思维;
- 第五类:自扫门前雪、固守边界;
- 第六类:患得患失。
过程导向、被动执行会带来如下三个后果:
- 团队方向感缺失。
- 团队做不出有效的业绩。
- 无法带领一个团队。
大包大揽、唯我最强的后果:
- 梯队问题
- 激励问题
- 个人发展问题
带头大哥、当家保姆的后果:
- 不职业的管理风格和文化
- 团队没有方向
单一视角、固化思维的后果是:
- 习惯性卡住。
- 认知层次低。
- 难堪重任。
自扫门前雪、固守边界的后果:
- 项目推进不畅,从而影响全局的结果。
- 自我设限,因此个人成长受限。
- 个人影响力无法扩展。
把管理摆在了和技术对立的位置,患得患失的后果:
- 犹豫反复,无法全力以赴去做好管理,成长缓慢。
- 对技术的看法太狭隘,从而影响技术判断力的提升。
- 由于误判,可能会错失一个好的发展平台。
11 | 我刚开始带团队,从哪里着手呢?
管理规划的四个要素:
- 职能,关于团队是干什么的?
- 目标,关于要带团队去哪里?
- 团队,关于依靠谁去达成目标?
- 路径,关于走哪条路以及投入哪些资源?
12 | 如何界定我团队是干什么的呢?
团队职能的两个层次:基本的职责和升华的使命。
职责,是团队职能的下限,即,至少要完成的工作,如果这些职责都搞不定,意味着团队的基本价值都不能体现。
使命,是团队职能的上限,即,如果我们团队做得好,就能承担更大的职责,体现出更大的价值。
基本职责解决的是“团队生存”问题,而使命解决的是“团队幸福”问题。
13 | 如何为团队设定合理的目标呢?
目标对于团队管理到底都意味着什么呢?
- 第一,最基本的,目标包含着你和上级的诉求,即,你们希望收获的东西。
- 第二,目标意味着资源的有效配置。明确的目标可以让你把资源投注在有效的方向上,从“该做什么”去调配资源,而不是“能干什么”。
- 第三,目标意味着执行力。
- 第四,目标意味着凝聚力。
- 第五,目标也意味着激励。
目标设定的原则,即“SMART”原则。分别对应着5个英文单词,即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和Time-bound,用中文来说就是目标的明确性、可衡量性、可达性、相关性和时限性。
目标的描述形式,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量化的指标,就是大家常说的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另外一类是不可量化的目标,用关键结果来衡量,就是我们常说的 KRA(Key Result Areas) 或 OKR(Objectives & Key Results),总之就是对关键结果的一种描述。
- KPI:到某时间点,什么指标达到什么数字?
- KRA/OKR:到某时间点,完成什么工作,该工作实现了哪些功能或达到了哪些效果?
在目标设定的四类问题和挑战:
- 第一类问题是基于现有资源做目标,而不是基于远方的目标往前推。面对这类问题和挑战的钥匙叫做“以终为始的出发点”。
- 第二类问题是目标不明确。面对这类问题和挑战的钥匙叫做“结果导向的描述”。
- 第三类问题是目标设定好之后,自己和自己的上级都很清楚了,但是没有刻意地向团队成员来传达,只是按照目标拆解去安排大家的工作。面对这类问题和挑战的钥匙叫做“目标的向下同步”。
- 第四类问题是目标总是被迫变来变去。面对这类问题和挑战的钥匙叫做“设定专业目标”,用专业目标来增强团队的内在定力。
专业目标设定的核心步骤就两步:第一,选择你要提升的关键维度;第二,设定目标,可以是量化的 KPI,也可以是非量化的 KRA。
内在的专业目标属于重要的事情,而外部压过来的目标,属于紧急的事情。重要紧急的权衡和决策是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内容。
14 | 如何来规划团队的组织结构呢?
团队规划的三个视角:
- 第一个视角是看团队目标;
- 第二个视角是看资源;
- 第三个视角是看人才培养。
从规模、分工和梯队三个要素来描述团队。
在盘点当前人力和预算人力的时候,需要有成本意识,要考虑投入这么多资源和成本是否值得,是否合理。
团队状态三要素:
- 规模,包括当前人数、预算人数和总人数。
- 分工,体现团队人力都分布在哪些业务上,以及各个业务都由谁来负责。
- 梯队,包括团队的级别和梯队分布情况。
15 | 我都要申请哪些资源呢?
申请资源的三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你是否了解资源的丰富性呢?
- 第二个问题,你是否意识到手段的多样性呢?
- 第三个问题,即人力资源的持续性。通俗说就是,不是所有的人力短缺,都要通过招聘来解决。
16 | 团队建设该从哪里入手?
团队建设六要素:
- 针对员工个体的两个要素是:能力和激励
- 针对员工个体之间的两个要素是:分工和协作
- 针对团队整体的两个要素是:梯队和文化
17 | 如何提升员工的个人能力?
对于提升员工个人能力来说,最关键的往往不是学习的方法,而是学习的意愿。
提升员工的个人能力的三个步骤:
- 首先,定义你所谓的员工能力;
- 其次,设计出一些可行的方法;
- 最后,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
常见的学习方式或方法:
- 第一类,关于帮助员工自学。
- 第二类,关于相互交流讨论。
- 第三类,关于工作实践。
激发员工学习的动力和意愿大体上如下三板斧:“推”“拉”“放手”。
所谓“推”,就是给压力,推着他们学。
- 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
- 设置学习机制。
- peer pressure。
- 惩罚。
所谓“拉”,就是给方向,引导他们学。
- 树立榜样。
- 配备导师。
- 给地图。
所谓“放手”,就是给发挥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
- 给员工勇挑重担的机会。
- 给员工自主空间,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决策。
- 给员工信心和耐心,允许他们犯错、走弯路。
关于提升员工的能力,有两个信念特别重要:
- 第一是相信员工能力的差异性。
- 第二是相信团队能力的系统性。
所谓完美的团队,就是价值观相同,优势互补的团队。
18 | 如何提升员工的工作意愿和积极性?
每一个激励方案都需要去思考和设计,把外驱和内驱结合起来,把长期和短期结合起来,把业务推进和职业幸福集合起来,把个人工作和团队使命结合起来。
- 第一,激励要立体。
- 第二,激励在平时。
- 第三,激励要设计。
驱动力 3.0 主要是指自驱力,那么,究竟怎么激发员工的自驱力呢?丹尼尔·平克从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 第一,提升员工工作的自主性。
- 第二,提升员工专精度,让员工持续有成长。
- 第三,给予员工意义和使命。
“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提供了一个“全面可持续幸福”(well-being)模型,即“PERMA”模型:
- 第一,积极正向的情绪。
- 第二,良好的人际关系。
- 第三,自主投入。
- 第四,取得成就。
- 第五,意义和使命。
19 | 如何兼顾团队分工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我们是出于规模化、协作和专精的目的来进行分工的,在做分工的时候不能忘记了这个初衷。
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分工一定是件好事。分工是不是好事取决于协作水平,协作水平又受限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20 | 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团队凝聚力吗?
分工明确只是具备了合作的前提和基础,真正能够让大家良好互动并高效产出的,是日常工作中的协作。
提升团队协作水平的两个角度:
- 第一个角度是建立协作机制,通过机制来约定协作的动作。
- 第二个视角是提升团队凝聚力,通过提升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度、认同度和默契度来降低协作成本,提高协作效率。
如何来提升团队凝聚力呢?
- 第一个角度,设立共同愿景。
- 第二个角度,提升员工归属。
- 第三个角度,加强相互了解。
- 第四个角度,共同面对挑战。
21 | 如何物色和培养核心人才?
团队产出是否可持续,是考量管理者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维度。
提升一个团队的耐力和韧劲,有两个要素:梯队培养和团队文化。
作为管理者的你可以有自己的人才观,但是物色培养对象应该要满足以下两个原则:
- 第一,要保持人才选拔和团队建设的一致性。强调价值观层面的一致性。
- 第二,和你相似的人才是人才,和你互补的人才是更宝贵的人才。强调行为风格和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人才培养重要的三件事情:
- 第一,对齐期待,达成共识。常用方式是 IDP,即个人发展计划。只明确培养的意向和计划就足够了,最好不要作出成长之外的承诺。
- 第二,提供机会和发挥空间,做好授权。
- 第三,建立反馈机制。
工作授权三段法要点清单:
- 审视初衷。
- 明确期待。
- 听其思路。
- 重要约定。
- 了解进展。
- 给予支持。
- 评估结果。
- 洞察优势。
- 积极反馈。
- 一条改进。
建立反馈机制几点外围的建议:
- 建立周期性沟通机制。
- review IDP。
- 安排第二导师,给予支持和反馈。
22 | 如何建设团队文化,营造团队氛围?
鲜明的团队文化及价值观,究竟能给一个团队带来什么呢?
- 第一,效率。这是由文化的秩序性带来的效果。
- 第二,空间。这是由文化的导向性带来的效果。
- 第三,归属。这是由文化的筛选性带来的效果。
- 第四,耐力。这是由文化的延续性带来的效果。
“首问责任制”,就是“第一个被问到的人,就是推进该问题解决的责任人”
对于每项活动,每个人的视角和态度都是不同的,不设计、不强调、不引导,文化的共识是很难被捕捉到的。
团队文化的打造,并不是要无中生有,而是要把它提炼出来,发挥更大的引导、规范和传承的价值。
23 | 如何和低绩效员工谈绩效?
无论是不情愿沟通“坏消息”,还是内心有歉疚和忧虑的负担,都是因为把绩效沟通的焦点放在了绩效结果和对结果的传递上,而没有看到绩效沟通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良好的绩效沟通要达到哪些目的?收获哪些价值呢?
- 对齐。绩效沟通的过程,其实是很好的对齐双方观点的机会。
- 辅导。绩效沟通的过程,不仅仅是告知员工绩效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过去工作的回顾,让员工有更多的思考和觉察。
- 激励。好的绩效沟通,即便对方是低绩效员工,也会通过沟通令他重燃斗志,对未来充满希望,从而达到激励的效果。
绩效管理大体包含五个步骤的工作:
- 绩效计划或绩效评估方案的制定。即,你未来给员工打绩效的依据是什么。
- 和员工确认绩效计划。即,你和员工都要认同这个评估手段,所以很多公司的绩效计划都是要员工签字的。
- 归档并维护。可能会因为员工工作内容的重大调整,中期会有一些更新。
- 绩效评估。你需要对员工在本次绩效周期内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打分。
- 绩效沟通。就绩效评估结果和员工进行沟通,达到对齐共识、辅导和激励的效果。
绩效沟通的三个方面:
- 第一,首先需要明白的是,绩效沟通的核心并不在于谈,而在于绩效管理全过程的完整性。
- 第二,在绩效沟通之前,先摆正自己的角色和姿态。
- 第三,把绩效沟通当作是承上启下的新起点,而不是末日审判。
24 | 如何让团建活动不再“收效甚微”?
团建活动的三个误区:
- 第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团建活动是万能的。
- 第二个误区,就是认为团建活动理所应当就有效果。缺乏设计,才是活动效果不好的主因。
- 第三个误区,团建活动是部门助理、HR 或行政的事情,管理者配合就好。
团建活动四问法:
- 第一问,关乎初衷:你是想做团建活动,还是调节放松,或是其他?
- 第二问,关乎角色:是你想做团建活动,还是只想配合一下助理、HR 或行政的工作?
- 第三问,关乎目标:你想达成团建的什么效果?默契还是文化?
- 第四问,关乎手段:活动方案和你的目标匹配吗?
25 | 多任务并行该如何应对?
如果说我们研究管理规划,是为了把事儿做对,我们研究团队建设,是为了理顺做事儿的主体,那么,我们研究任务管理,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出来,产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和成果。作为结果导向的管理者,这才是管理工作的落脚点。同时,也是验证管理规划是否合理、团队建设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标准和依据。
- 在做事之前,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要做哪些事?先做哪件,后做哪件?也就是分清楚轻重缓急,也叫优先级梳理。
- 在做事过程中,我们要确保事情的进展按照计划推进,尽在掌握之中,也就是有效地推进执行。
- 在做事之后,我们要复盘做事的整个过程,并从过去的经验之中抽取一些流程机制,以便以后在类似的场景下也可以做得更好、更顺畅。
事前的轻重缓急、事中的有效执行和事后的流程机制,称为任务管理三要素。
对于任何工作任务,决策的步骤就两步:
- 对于“计划内工作”,看收益是否足够大。收益越大就越重要,也就越需要给予相匹配的优先级、资源和关注度;收益相对不大,就放入“To do list”,作为待办任务处理。
- 对于“计划外的工作”,看损失是否足够大。损失够大,就按照紧急任务安排,以止损为核心目的;如果损失可控,就放入“计划内工作”列表。
任务优先级安排的几个重要原则:
- 第一,目标是需要一以贯之的。
- 第二,任务安排是弹性的。
- 第三,沟通是不可或缺的。
26 | 如何确保项目的有效执行?
导致目标不清晰后果的三种情况:
- 目标不够明确具体,至少没有具体到执行人员可以执行的程度。
- 上、下级对目标的理解看似一致,实则有偏差,尤其是对进度、质量和效果的拿捏上。
- 目标发生变化了,没有及时同步给相关的人员。
让“责任人”变得失控的两个模糊的地方:
- 第一个地方是:各负责人对于“负责”的理解常常是不一致的。
- 第二个地方是:总负责人无效。
流程和机制的问题:
- 过于依赖人的主动性,缺乏基本的流程和机制。
- 虽然有机制,但是没有人监督执行。
- 虽然机制有人监督执行,但是大家依然不愿意执行。
信息不对称:
- 主动意识不足,沟通不够主动。
- 通报意识不足,没有知会到所有相关人员。
- 闭环意识不足,广播出去了,就默认对方收到了。
“有效执行四要素”,即目标清晰、责任明确、机制健全和沟通到位。
27 | 如何让流程机制得到有效的执行?
要想让员工分担我们手头上的工作,要么靠梯队,要么靠机制。
授权机制的建立过程大体上是五步:
- 首先要明确该机制要解决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问题,即明确目标。
- 提炼应对该场景的关键点。
- 明确由谁来确保机制的执行,即谁在什么时候检查什么关键点。
- 确认操作成本。
- 沟通,并和其他执行人取得共识。
让机制具有可执行性的四个原则:
- 可操作,即简单原则。
- 只打关节点,即关键原则。
- 明确到人,即问责原则。
- 从 case 中来,到 case 中去,即实用原则。
两个关于机制的观点:
- 机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
- 关于到底是人靠谱还是机制靠谱。
28 | 管理沟通那些事儿
管理沟通让我们技术管理者们痛苦的主因是确定性和规则性的减弱,不确定性的大幅度上升。
沟通的目的不外乎四个:建立通道、同步信息、表达情感和输出影响。
29 | 沟通经常鸡同鸭讲,说不到一块怎么办?
沟通通道的品质,主要是从稳定性和效率来衡量的。
“3F”倾听:
- 第一,事实信息(FACT)。
- 第二,感受和判断(FEELING)。
- 第三,意图(FOCUS)。
30 | 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管理情绪化的员工?
对情绪的觉察,是情绪智力的核心能力,是跳出情绪的钥匙。
31 | 我各方面做得都很好,就是做不好向上沟通
通道品质足够高的话就靠沟通通道;如果沟通通道品质不高,信任和默契程度不够,就需要靠沟通工具来对齐了,沟通层次图及“3F”倾听是个不错的工具。
说服一个人时,沟通技巧是在“术”的层面起作用;而对说服效果影响更大的因素,却是水面下的冰山,即“势”的部分,也就是你对他的影响力如何。
当你对他的影响力很小的时候,你的技术和方案再优秀,影响力也是非常有限的。举个例子,对于一个完全相同的建议,一线工程师提给 CEO,和 CTO 提给 CEO,极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结果。究其原因,就是你们两个对于 CEO 的相对影响力差别是很大的。也就是说,如果你要想有效地对上级实施影响和说服,你的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
32 | 横向沟通和非职权影响力
影响力,是一种不使用强制性力量却能改变别人的看法和行为的能力。一般又分为职权影响力和非职权影响力。
所谓职权影响力,主要是指你的职位因素所提供给你的影响力。
非职权影响力,即,不是利用你的职位因素而提供的影响力。那么,非职权影响力有哪些因素呢?
在非职权影响力方面,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B. 西奥迪尼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殿堂级的著作,他主要从互惠、承诺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这六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力是如何影响人们的。
去承诺,然后去兑现承诺,即秉承我们常说的“承诺一致性”。
- 首先,你不能做很多承诺,而只要去承诺那些你和上级都认为最重要的 1~3 件工作。
- 其次,如果中途发生变化,提前做出更合理的调整,并和上级重新明确约定。
- 最后,既然是你和上级都认为重要的工作,就全力以赴去确保兑现,尽可能避免上面“其次”中那种情况的发生。
总之,要通过这个因素去提升影响力,就要确保“承诺一致性”,即,要兑现承诺,而更重要的还是要去做出承诺。
审视自己的影响力大小,都是基于某个假设对象的,如果没有预先明确影响对象,影响力就无从谈起。
发挥影响力去说服和影响别人的几个方面:
- 厘清对方的诉求和重要关切;
- 找到能够支持你的权威人士或权威说法;
- 反复打磨你的思路和逻辑,让你的观点和结论很有说服力;
- 诉诸情怀,如果你觉得沟通对象可能买账的话;
- 展现你的决心和气魄。
33 | 向下沟通的常见实例解析
探讨管理沟通问题的时候,需要有“管理逻辑”和“沟通方法”两个层面的视角。所谓“管理逻辑”,就是首先弄清楚这是个什么管理问题,并从管理角度来看完整的解决方案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再来看“沟通”该如何来实施。
三个批评的原则:
- 人是 OK 的原则。即,对事不对人。批评事,不要打击人,更不能给人贴标签。
- 具体性原则。指出具体哪里做的不好,让对方容易认同。
- 面向未来的原则。体现负面的暂时性和过去时,并提供改变的“出口”。
34 | 管理沟通上有哪些常见的坑儿呢?
管理沟通的五类误区:
- 视角问题:沟通仅从自己出发,对管理者的角色和视角认知不够。
- 姿态问题:总是在防卫,随时准备战斗。
- 方式问题:先给人贴标签,对人不对事。
- 意识问题:沟通没有形成闭环。
- 初衷问题:只给抱怨不给建议。
一线员工是用工作量来评估价值的,他们只要做出了自己该做的,就是有价值的;而管理者是用团队业绩来评估价值的,即便不是管理者个人的原因,只要结果是团队不出业绩,那么管理者的价值就很难体现。
防卫姿态对于管理者做好工作不会有正向价值,长此以往,就等于关闭了别人提供帮助的大门,任其自生自灭,这显然是个双输的结果。
你做模块间通信都知道用 TCP/IP 协议,要完成三次握手,为啥你做管理所建立的沟通机制,就总用 UDP 的方式呢?
不能默认对方一定能收到,而且不能默认对方理解的和你想的是一致的。
发泄抱怨则意味着我们内心深处已经对此无能无力了。
35 | 从空降谈管理方法论的积累
进入一个全新环境中,没有什么比对齐期待和兑现承诺更加有效的建立信任的方式了。
空降成功的三个标准:
- 和新同事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和协作关系,尤其是和直接上级及重要下级。
- 交付出明确的、符合公司和上级期待的成果和价值。
-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该公司的该职位上持续做下去,上级和公司是欢迎的。
空降的几件重要的事情:
- 和上级对齐期待。——这一条属于角色认知。
- 和关键角色建立沟通关系。——这一条属于管理沟通。
- 确保当下的要事,梳理优先级。——这一条属于任务管理,即“做事”。
- 盘点和熟悉当前的团队。——这一条属于团队建设,即“带人”。
- 规划未来的管理愿景。——这一条属于管理规划,即“看方向”。
管理全景图:
- 角色认知,关于角色认知和角色澄清的方法论
- 管理规划,关于带着团队看方向的方法论
- 职能,关于如何澄清团队职能定位——回答团队核心价值的方法论
- 目标,关于目标设定和目标管理的方法论
- 团队,关于团队规划的方法论
- 路径,关于路径选择和成本预算的方法论
- 团队建设,关于如何带人的方法论
- 能力,关于如何培养员工工作能力的方法论
- 激励,关于如何提升员工工作意愿和积极性的方法论
- 分工,关于如何做团队分工和组织架构设计的方法论
- 协作,关于如何提升团队凝聚力和默契的方法论
- 梯队,关于如何进行梯队建设的方法论
- 文化,关于如何打造团队文化价值观的方法论
- 任务管理,关于如何做事的方法论
- 轻重缓急,关于如何排优先级的方法论
- 有效执行,关于如何做项目管理或项目执行的方法论
- 流程机制,关于如何通过流程机制来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方法论
- 管理沟通,关于如何有效沟通的方法论
- 目的,关于如何明确沟通初衷和目的的方法论
- 内容,关于如何确保信息有效传递的方法论
- 通道,关于如何建立和增进沟通关系的方法论
- 职权影响力,关于不断理解职能影响力的方法论
- 非职权影响力,关于提升和运用职权之外的影响力的方法论
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有框架又有方法,既有理论又有实操,既能“自用”又能“带人”的资深管理者。
36 | 走出自己的管理之路
- 第一个方面,管理工作的底层逻辑正在从管控到激发。
- 第二个方面,职位头衔已经不再体现职责要求,我们需要从固化的职位要求中跳脱出来,从实际的工作需求去定义自己的职责和角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