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出发点是好的,但少了过程的体验,直奔结果的主观臆断只能让孩子加倍反感这种方式。
木丁西在车上,同行的有一对母子。母亲很爱三岁的儿子,却不知如何表达。管教方式,只是伸手抬高要揍孩子。母亲在吃猕猴桃,儿子在一旁想拿削皮刀。母亲阻止,儿子还想拿。这一过程,儿子大哭不止,母亲扬手要揍他。木丁西把削皮刀拿过来,再拿一张纸,削皮刀轻轻一划就把纸割破了。孩子在专注看的过程也是学习。看到了吧?你的手指就相当于这张纸,手拿这个会怎样?孩子虽然没有说话,但是他懂了。不再哭闹,不再和妈妈对峙。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爸妈出发点是好的,禁止孩子玩这玩那,让孩子很少有体验。父母的直奔结果的教育方式也让孩子非常反感。只能用哭、攻击他人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父母本身不会表达,孩子也没能从上一代人那里学会表达。
拿个剪子吧,大人直吼“放那”。内向的孩子会非常畏缩,害怕大人的呵斥。外向的孩子会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如何出格呢?明知道前方很危险,硬是要往前闯。小时候除了高压线电源不可以触碰,其余都可以接触。
这也是为什么70/80后的孩子手指非常灵活的重要原因。他们没被限制过多,有了很多体验。折纸剪娃娃衣服,缝袜子;难一些的木匠活、中国剪纸等。母亲是个手指很灵活的人,别人穿的毛衣针法很好看,她在一旁看成品,看着看着就会了,也无需任何师傅手把手地教她。
手指灵活、童年体验的多,这样环境成长下来的孩子,会非常的智慧。儿童的智慧在指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少了体验的孩子,会有很多的臆断。臆断是经过自身的判断臆想,对事情做出的分析,但结果却是错误的。臆断的人会在这条错误道路上继续行进,却不自知。
上文中,木丁西遇到的小孩妈妈育儿过程,是让孩子主观臆断的过程。如果我不上前,孩子会继续哭闹,他在用哭闹表达“我想尝试”,妈妈压制我的体验的这一不满。孩子语言未曾表述清晰,只能用哭来表达。遇到非常想做的事情,经常是主观臆断的人,会不顾客观环境、周围人、可利用条件等来达成他想做的事。再或者,主观臆断只能停留在头脑之中,止步不前。主观臆断的孩子成长为大人之后,会非常固执,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坚持我说的都是对的,我做的都是对的,用这一信条来行进。
磕绊出了疼痛,主观臆断的人才会有一丝丝的反思。究其原因,主观臆断是在和父母较劲儿。在与他人沟通过程,也是在找父母沟通的影子。
多些体验,无需一股脑儿地把大道理全部让孩子接住,只需要在电源这里做些提示,其余的剪刀、锤子、剪子等,都可以让孩子体验。有了这些体验,孩子才会驾驭这些工具,也能少些主观臆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