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读书
《红楼》之悲,阅读之殇

《红楼》之悲,阅读之殇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21-08-03 09:04 被阅读0次

    《红楼》之悲,阅读之殇

    以此为文章的标题,源于在教学中亲身经历的让人哭笑不得的真实事件。据实而言,打算写此文时,内心深处有打翻五味瓶之体验。有理由相信,今天在自己的课堂发生的尴尬事件,在很多人的课堂上,甚或在很多同仁的教学生涯中会经常遇到。

    因为持续的高温,连续性高强度的承担暑期托管的学科工作,不仅让身体难以承受,对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极大的考验。负责托管工作的人有如此的感受,托管的对象更是如此。毕竟,他们是孩子。震撼于鲁迅先生在铁笼中“救救孩子”的呐喊,感喟于孩子们整天连轴转的辛苦,利用连堂的完整时间,让学生做了一个随堂性的学科测试。这样做,可以理解为是偷懒,也可以理解是让学生改变一种学习生活的方式,放松一下心情。

    尽管面临高考的压力,但是为了给学生减压,此次的学科检测不是完全遵循高考试题的模式设题,而是带有一种测试学生读书储备信息的用意。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在当下的教育生态环境下,一切的活动都只能按照高考的要求进行。即使在新高考背景下强调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但美好的畅想遇到现实时,只能成为一种臆想。正是基于此,向现在的高中生谈读书、谈阅读,即使学生愿意,校领导和家长也不会愿意。大的环境不能改变,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任课老师在做得不是太过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做一点“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任性之事。当然,这里的“剑走偏锋”不是无节制、无原则的,而是立足学科本位进行适度的突破,做一点与高考关联性不大的事情。这样做,一个方面可以给学生减减压,一个方面可以为学生换换口味。

    有了这样的先期设定,牺牲两节课的时间做一点游离教学主题的事情。可是,当结果出来时,平心而论,真的把自己给吓出了一身冷汗。之所以产生如此剧烈的反应,源于通过此次检测所暴露出来的学生真实的学科基本素养。在检测的试题中有这样两道题:给出《红楼梦》的三首关于十二金钗判词的诗,让学生对号入座;贾珍、李纨与贾宝玉分别是什么关系。很显然,这两道题是考查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情况的。对四大名著而言,它们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瑰宝的部分缩影。对中国人来说,对四大名著做通识性的了解是最基本的阅读要求。尽管关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阅读适合什么样的年龄层次阅读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单从文学作品和文化遗产的角度审视,它们还是值得国人阅读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以批判性的思维审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就能够体验到开卷有益的价值。而对一部社会百科全书类的大书、奇书《红楼梦》的观照,因为其含括的内容涉及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方方面面,适合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阅读。相较于其他三大名著,《红楼梦》对社会世情的观照更多,人间烟火味更浓。不是说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经诗书也枉然”嘛,从这一点上说,《红楼梦》值得每一个这个人认真品读。当然,阅读《红楼梦》因为价值取向不同,从中间读出的东西,获得的阅读收获就不一样。如果从专业性研究,像“红学研究”,在阅读时学术性的意味更浓;如果是从普适性的阅读层面阅读,览其概要,解得文意,了解人物,再选择感兴趣的点进行深入品味即可。

    很显然,从中小学生的阅读层次和要求看,对《红楼梦》的阅读不是专业性的研究,只需从宏观上了解作品,再从微观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适度挖掘即可。从实利性的角度说,做到这些基本上就能够应付一些常识性的交流了。像上面的那两道题,应该是最为常识性的知识点。可是,从学生提交的答案看,第一题答案的正确率不足百分之五,第二题的答案五花八门,让人哭笑不得。诸如,贾宝玉与贾珍的关系,父子关系、叔侄关系、祖孙关系、兄弟关系......李纨与贾宝玉的关系,父子关系、表兄弟关系、母子关系、叔嫂关系......撇开第一题关于十二金钗判词的内容不说,单就人物关系的判定看,能够出现这些让人错愕的结论,不能不令人汗颜。出现这样的结果,如果是初中生或小学生尚能说得过去,发生在接受了十一二年系统的中国教育的学生的身上,就让人匪夷所思了。

    残酷的现实无法改变,其所带来的有益的东西就是那些还没有失去知觉的者主体性的反思以及接下来应该做什么的事情。在高考决定一切的教育生态下,不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围绕考试转,这种思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根深蒂固的存在。正是这样,凡是有益于考试的,教育的三方——社会、家庭、学校会给予尽可能的理解和支持;与考试无关,或关联性不大的,往往会被三方视为洪水猛兽,比如像课外阅读这样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在一部分人的眼中就变成了过街老鼠。关于阅读价值的论述,像“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一个国家国民的阅读水平,反映一个民族文明的程度”都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阅读的意义。对于这些常识,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可是一旦触及到切实的厉害关系时,道理是道理,操作是操作,二者是并行不悖,很难找到交叉的、结合点。

    在技术性强国的时代,功利价值是普罗大众趋之若鹜追求的目标。正是如此,才有了粗放型和又快又好的发展模式。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物质的价值崇拜远远高于精神的涵养与重塑。回望过去,这种盲目追逐量的积累,而忽视质的涵蕴,为此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物质创造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当是对人类本身内在的修炼。精神的涵养不是靠物质垒筑起来的,它需要经历春风化雨、随风潜入夜的慢慢浸润,这其间读书是不可替代的必备存在。而从教育的角度审视,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启迪人的心智的精神性劳作。既然如此,实施和经营教育除了技术性的训练,艺术性的涵润更不可或缺。这里的涵润,不是依靠简单粗放的刷题,而是需要把身心安放在文化精粹中。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除了要掌握必备的技术,更应该加强人格和品行的修炼。惟其如此,他们才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如果学生只盯住试题、分数和成绩,除此而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半个残疾人。而要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学校、家长和社会应该转变教育的思想,改变对教育投注的价值期许。新的历史时期对人才的类属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果还是抱着老黄历不放,很容易被时代淘汰。

    当然,要改变当下的生态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毕竟沉疴已久,虽未到痼疾难返的程度,但也扎根很深。尽管困难重重,只要行走,就能够看到希望。而行走的人,除了学校、老师,社会和家庭也应该同向而行。唯有齐心协力,《红楼梦》阅读的悲剧才不至于时时发生,阅读给社会和家庭引入的活水才会清澈甘冽。最后以《红楼梦》中的一首诗作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之悲,阅读之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bs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