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的二战史

作者: 十日十月Freddie | 来源:发表于2023-03-08 12:28 被阅读0次

    在知乎上,曾经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二战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这个问题,问的人没问明白,答的人自然也就很难答清楚。

    之所以说没问明白,原因就在于,提问的人忽视了二战的复杂性,光是参战国就是一大堆。同样一件事情,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你细思极恐的,也许恰恰是别人从梦中笑醒的。别人求之不得的,或许正是你细思极恐的。

    所以,要说清楚细思极恐,先要明确主体是谁。

    比如,站在德国和日本的角度,细思极恐的莫过于险些被采纳的“摩根索计划”。

    所谓摩根索计划,指的是当时美国财政部部长小亨利·摩根索,在第二次魁北克会议(1944年9月11—16日)上,提出的一个处置战后德国的计划。其意在肢解德国;并彻底去工业化,让德国经济倒退一百年,变成一个无害的农业国家;还要通过强制绝育、甄别移民等方法,将德国人口限制在两千万以内。

    类似的思维也一度准备用在日本身上。只是因为美国最终发现,随着德、日的战败,英、法的衰落,苏联将成为新的头号竞争对手。德国和日本反而有利用价值,要想方设法地将之再武装。这才有了今天的德国和日本。

    转到美、英、苏的立场上,最细思极恐的,或许就是那个差点被实行的“马歇尔建议”。

    1940年,德国横扫东、北、西欧,英国岌岌可危。罗斯福准备大力援助英国抗德,却遭到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的坚决反对。马歇尔认定英国很难抗住德国的攻击,同时指出美国自身的军备严重不足,故而建议:与其浪费宝贵的资产,去援助一个注定灭亡的盟友,不如留下来强化北美防务安全。

    第二年6月,希特勒闪击苏联,罗斯福准备大力援苏。马歇尔再次以相同理由反对。

    在这两个历史关口,马歇尔的意见有一次占据上风,人类历史就将被大幅改写。如果全部采纳,我们就看不到今天的这个世界格局了。随着英、苏的战败或遭到严重削弱,美国将被轴心国阵营全面孤立在北美一隅,空有越来越多的好牌,却窝在手里打不出去!

    好在罗斯福连续两次否定马歇尔的建议,大力援助英国和苏联,才没有导致这个灾难性后果。

    顺着这个思维,站在咱们中国人的立场上,二战中细思极恐的事情又是什么呢?我想,应该莫过于德意日欲与苏联结成大联盟。

    我们知道,抗战期间,汪精卫组团投日,是轰动一时的大案。同样轰动一时的是,汪伪集团投敌未久便内部分裂,汪的两员大将——陶希圣、高宗武——叛逃香港,披露了汪精卫与日本人的卖国条约,再度震惊世界。

    促成陶、高叛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起初二人幻想中日同文同种,可以共同促进亚洲繁荣,抵御苏、美等区外大国的渗透。岂料在接触过程中,二人却震惊地发现,日本人的思路完全不是按照同文同种展开的。

    日本之真意,一在制造中国的全面分裂,将之肢解为六块;二在要和苏联结盟。

    我们知道,1936年10月25日,德、意秘密签订了《德意议定书》,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联盟。11月25日,德、日缔结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跟着入伙《反共产国际协定》。接着,苏德在1939年戏剧性结盟。1940年9月27日,又有《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正式签订。条约有效期为十年,目的在于全面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新秩序。

    表面上看,1940年条约似乎就是1937年“三国反共协定”的升级版,是德意日三国深化反苏合作的量变。仔细研究条约内容,就会发现,实则不然。这次的条约与其看作是德意日三国在反苏反共道路上的深化合作,不如看做是德意日欲与苏联结盟。条约正文第五条明确规定:“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声明上述各条款毫不影响三缔约国各与苏俄间现存的政治地位。”这显然是要和之前的三国反共协议划清界限,为与苏联结盟创造机会。日本和德国还互换了几项秘密协议书。德国答应竭尽全力促进日本与苏联结盟。

    据日本左派学者不破哲三的研究,德日之间关于势力范围划分的秘密协议中,还有特别有趣的一条,那就是约定将印度划入日本的势力范围,但如果苏联入伙,就将印度转让给苏联。(不破哲三《从“科学视角”思考日本的战争》)

    这就是为什么1940年的条约名称里去掉了反共。原因就在于,一个超越意识形态局限的新地缘联盟即将出现。

    这个联盟的目标对象非常清楚,就是英美。具体说,就是通过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联盟,在孤立美国的同时,集中力量全面肢解英帝国,重新划分欧亚大陆的势力范围,最终形成德、日、苏、美四强格局。这才是1940年条约的真相。

    试想,如果这个大联盟实现,中国的国运焉能不受影响?又如何不让后人细思极恐?

    为什么在1939年苏德会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为什么1940年出现了德意日欲与苏联结盟的迹象?又为何最终这个同盟未能形成,反而在1941年出现了苏德开战、日美开战,苏美英对抗德意日的新格局?

    这一连串问号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历史,尤其是大国博弈史,其实并非单一导演主导下的单一剧情模式,而是存在很多个导演,很多种剧本和很多种结局,最终究竟走向哪一种,是多边竞合的结果。以往,我们过于强调历史的唯一性和必然性,而忘记了历史的多变性和动态性。我们又过于站在小国、弱国的单一立场上看问题,而忘记了大国、强国的视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细思极恐的二战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cm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