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屯》卦。
六三爻辞:“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哪里来的鹿?哪里来的虞?哪里来的山林?原来屯卦的内卦是震,震有时候就代表“鹿”,可是说卦传里没提震代表鹿的意思呀?此处存疑。另外由于六三爻以阴爻居刚位,又与上六不对应,因此没有虞人。六三六四九五三爻又组成了一个代表山的艮卦,所以说明“入于林中”。
这一套牵强附会的手段,简直就是纯正民科,太能扯了。
读《泰》卦,地天泰。
天本在上,地本在下,现在天地交通,有往来才有变化,阳大阴小,小往大来,所以吉亨。所谓天地交泰也。
天地否卦则正好相反,上下不交,闭塞不通,万物不能生长,不吉。
原来以为上下得位是好事,没想到易经认为上下交通才是好事。还真没想到。还是易经说得有道理,有交流才有进步嘛。
《泰》卦初九爻辞是“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否》卦初六爻辞是“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泰初九爻变的话,下卦就成为巽,巽为木,《说卦传》里有“巽为木,为风,为长女......”,在初始时为茅。拔起草来,会带出细小的根须,所以茹以其汇。
否初六爻变的话,下卦就成为震,震也为木,“东方甲乙木”,吧啦吧啦......
如果没有《说卦传》,估计天知道这些爻变来变去是什么意思。
一个没有接受过这些扯淡的聪明人,如果面对六爻,发明出二进制的可能性其实挺大的。
泰卦九三爻辞:“无平不佊,无往不复,坚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这是哪里冒出来的食物?原来是依卦象,九三在互兑中,兑为口,上为坤卦,坤代表众,合而引申为可食之物众多。 可是,嘴多不一定就指食物多,也可能往比如“众口铄金”、“三人市虎”或者“嗷嗷待哺”方向解释啊?答案只有周文王知道吧。
另泰卦六五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妹子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这是因为六五在互震中,又下临互兑,震为长男,兑为少女,所以妹子嫁过来了。可是震也代表雷,为啥不解释成少女去找雷劈呢?
只能由衷佩服爻辞的引申能力,确实是匪夷所思。
读《同人》、《大有》卦。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读《谦》卦。
谦卦是六十四卦中唯一一个每个爻都是吉的卦。
彖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关于人之道,《老子》有不同意见:“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读《豫》卦,雷地豫。
九四爻:“由豫,大有得。勿疑。 朋盍簪”。
“朋盍簪”比较奇怪,有多个解释,如“九四为群柔中一刚,譬如簪子束群发。”,再如“簪,比拟震变坤变坎,艮变坤变坎。坎也,一阳统众阴。”又如“簪训‘疾’、训‘速’,是‘群朋合聚而疾来’”。
“朋盍簪”已经变成一个典故,屡入诗中:
黄庭坚《次韵答张沙河》诗云:“自陈使酒尝骂坐,惜予不与朋盍簪。”
戴叔伦 《卧病》诗云:“沧洲诗社散,无梦盍朋簪。”
王安石 《寄余温卿》:“云散风流不自禁,天涯无路盍朋簪。”
丘葵《寄南剑詹野渡先生》:“可怜山海隔,无路盍朋簪。”
虽然解释得对和解释得通是两回事,但是簪子的形象还是很有趣味的。两千年下来,众说纷纭,今天读到,于是也加入进了这个思考的队伍,所谓的文化传承不就是这样吗?
读《随》,泽雷随。
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之时义大矣哉!
“刚来而下柔”,并非那样,所谓“佛眼看人人是佛”,罪过罪过。是指随卦由否卦变来。否卦的上九和初六互换,即上九阳爻到了初六阴爻下面,就变成随卦是也。
初九爻辞:官有渝,贞吉。 出门交有功。
“出门交”,表示不在门内秘密交往。初九位居互艮(六二、六三、九四)之下,艮为门阙,所以它是走出门外。它不仅位正,又居下卦震之中,震为动,为行,所以有功。
艮又变成门了?!解释成“离开山陵,异地搬迁”行不行?不知道!
六二、六三:系小子,失丈夫;系丈夫,失小子。读起来给我的感觉好像说一个女子要么在家看孩子,丈夫出外打工,两地分居;要么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倒是和当今现实比较贴近。
一路读下来,易经就是把玩数字,硬拉硬扯。梅花易数算卦数用先天八卦,算卦位用后天八卦,年月日时求和,然后卦以八除,爻以六除,这不就是玩弄数字吗?话说回来,读易也不失为一种锻炼脑筋的玩具,玩具中也就只有围棋堪与之比了。
孔子教导我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周敦颐:“闲坐小窗读周易,不觉春去已多时。”
看看节气,已经是立夏第三天了。
读《蛊》卦,山风蛊。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风和君子振民育德有什么关系?!
常见解释是:山下有风,风将拂乱一切,同时也涤荡一切,君子由此领悟。 可是,要说冲垮一切。涤荡一切,还有比水更合适的吗?山下有水成了山水蒙卦,而蒙也,物之稚也,讲的是一启蒙就要培养正道方面的话题。 这就似乎乱套了,所以没有爻辞的八卦就是天书。
而古人到底懂不懂爻辞呢?熊逸在《周易江湖》里论证详尽,答案是:可能不懂。 我觉得,事物没有量化就没有确定性,而易看似有八卦、六十四卦、六爻、阴阳、天干、地支、五行、八门、八方、四季,卦以八除,爻以六除,量化形式似乎还是高级的二进制,但实际上易经的精髓是爻辞,而爻辞只定性,不量化。 这很狡猾,因为没有办法复现,于是不能真正验证。
读《临》、《观》、《噬嗑》卦。
观,先王以神道设教,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傅佩荣认为噬嗑的初九和上九两爻指的是受刑人,其余四爻指施刑人,不知所依何据?
《观》的“风行地上”和《涣》的“风行水上”两句话,读起来总有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读《贲》卦,山火贲。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关于“小利有攸往”,傅佩荣书中解释为,小指代柔爻,由“柔来而文刚”可知下卦的六二是由上卦来的,所以,地天泰卦的九二爻和上六爻交换变成贲卦。泰卦的上六来到下卦,使得原本阴阳二份的泰卦出现新的转机。
对卦变之说感觉很是迷惑。所谓卦变之说是只是汉代才创造的理论。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而且一个卦的爻互相变来变去,似乎也与常理不合。卦就是卦,如果其中的爻发生变化,那就应该直接变成其他卦,所谓量变质变,其中的爻怎么可能凭空就互相交换位置呢?
查阅资料,果然发现有古人对此提出异议,康熙年间有胡煦著《周易函书》,提出《周易》的确讲变化,但是《周易》讲的变化是指八卦六十四卦生成过程中的变化。卦既生成,便没有这一卦变为另一卦的可能。犹如人不可能剜去身上的肉补到别人身上。于是创立“体卦主爻”说。
因此,更合理的解释是: 贲卦下卦为离卦,其体卦为乾卦,乾卦代表刚强。它的九二被文饰成六二阴爻,可谓柔来而文刚,六二又得中,故亨。同理,贲卦上卦为艮卦,艮卦的体卦是坤卦,坤代表柔顺,一个阳爻修饰坤卦的上六可称为刚上而文饰柔爻。上九与六五相成,故小利,与九三不应,本身是艮卦,代表止,所以说“小利有攸往”。 个人觉得胡煦的解释更合理,也更符合科学精神。 六二:贲其须。 为什么想到胡须?傅佩荣认为九三到上九是个小型颐卦,颐为口,口下面自然就是胡须。据说占得此爻者,在单位应该拥护上级领导,多说领导的好话。我也是只能呵呵了。
上九:白贲,无咎。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用白色来装饰,有人认为就是《论语》中的“绘事后素”的后素。这个也没有确定结论。
读《剥》卦,山地剥。
易经的爻辞想象力真丰富。比如:
初六爻的“剥床以足”、六五爻的“贯鱼,以宫人宠”、
上九的“小人剥庐”,把爻的样子想象成床脚,一串鱼、一群老百姓要掀掉上九爻的房顶。
读《复》卦,地雷复。
复卦是剥卦的覆卦。剥卦走到极点,阳爻又须回到底下重新开始。“由剥而复”,“一阳复始”,大地重现生机。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七日往复意指剥卦的上九开始,变成六个阴爻的覆卦,第七步阳爻初生,成为复卦,从此阴消阳长,顺势而行,打开新局面。
复卦六爻,不远复、休复、频复、中行独复、敦复、迷复依次描述在复卦之时,在上的各种人素质不同,处境不同,如何来响应天地之复而回归本真之心。有的无怨无悔而复,有的亲近下仁满心喜悦而复,有的虽不情愿地频错频复但终究能复,有的不随波逐流独自回复,有的敦厚而复,有的违反回复之道逆天而动必遭凶险。
读《无妄》卦,天雷无妄。
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
如同《贲》卦的解释,卦变说认为,无妄卦是由遁卦的上九跑到初九的位置。
个人以为:无妄的下卦震的主体卦是坤,坤卦的初六被改为阳爻,同样可以看成“刚自外来”。
雷之声威振动天下,遂使万物摆脱虚妄。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六三爻在震中,震为行,引申为行人;又在互艮中,艮为手;又在互巽中,巽为绳直。震卦主体为坤,坤为牛,又为土,引申为邑;六三又因为阴爻居刚位,且不居中。所以牛被牵走,行人得利,邑人失利。这一顿引申,真可谓千回百转!
说到有人得有人失,联想到《吕氏春秋》里的一个楚王失弓的典故: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一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弄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胸怀。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
楚王、孔子、老子的三重评论,似乎离人越远,境界越高的样子。
我的观点是:概念源自于人,规律虽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规律本身是人发明的。是人创造了天道,没有人的话,天道也无从谈起。
九五,无妄之灾,勿药有喜。
意思是无缘无故生了病,不用吃药也会痊愈。
九五爻守正居中,有六二正应,完全无妄。九五爻变出现互坎,为疾病。九五在巽中,巽为木,引申为草药,六二在震中,有行动力,所以不药而愈。
感觉这里的解释搞复杂了,去掉“爻变为互坎”一句也没问题。易经本身就是一个引申的艺术,有了“巽”代表草药一点,完全可以无限引申。
读《咸》卦,泽山咸。
咸卦在《序卦转》里没有明确提及,不知道是为什么?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
咸卦上卦主体为乾,下卦主体为坤,天地否卦上下隔绝,如果上卦变柔,下卦变刚,则上下二气交通,万物化生。
又兑为少女、为悦,艮为少男、为止。男子主动,所以亨利贞,取女吉。
咸是感应,感应速度快,如一见钟情。但《序卦》说:“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读《恒》卦,雷风恒。
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
说起刚上而柔下,蛊卦的彖辞也有此句,随卦有“刚来而下柔”,不知道是什么原理?
君子动而能顺,守常知变。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论语·子路》提到该句,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读《明夷》卦。
明夷有解释为受伤的,有解释为时局晦暗的,有解释为飞翔的小鸟的,还有解释为南方朱雀星象的。据说,因为小过卦中提到了飞鸟,所以明夷是由小过卦变来的。
实在搞不清楚变卦的原理。可能就是各取所需,自圆其说?
试想,六根小棍棍摆在面前,非要揭示出一个道理,也挺难的。
初九爻的“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不知作何解释?
读《睽》卦,火泽睽。
彖曰:......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
“柔进而上行”这句在《晋》、《鼎》卦中也出现过。三卦的上卦都是离卦。考察其他以离为上卦的噬珂、大有、旅、未济、离等卦,均有类似柔得中的彖辞。分别为:
火雷噬嗑:"柔得中而上行..."
火天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
火山旅:“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
火水未济:“柔得中也...”
离:“柔丽乎中正...”
因此,可以推断,离卦六五阴爻得尊位,上承上九之阳爻,故有“柔得中”、“柔上行”等说。这样解释,比通行的卦变说——由泰卦、中孚卦等演变而来——的解释要清晰明畅,卦变说实在过于牵强。
卦变说更强调变化、演进,个人认为变固然重要,变是常态,但得位更重要,老子说“致虚极,守笃静”、“静为躁君”,孙子兵法说“圣人贵静,静而不躁,而后能应躁”是也。
睽卦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差异,“参差不齐乃是幸福的本源”,天地不分不能天覆地载,万物无别就无法发展演化,多元化才是世界的常态。抹杀多元化的求同不是正道。
另有认为该卦是预测婚娶之事的,这就相当于把彖象辞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了,想想也有可能,最早的易经也许确实只有六根小棍和几句爻辞,甚至爻辞也不一定就是现在看到的爻辞。聊备一说。
读《革》卦,泽火革。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
想到水火既济卦,更是水在火上,其象却说“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二说似乎不能协调。
睽卦彖辞有“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句,看来兑和离碰到一起不是好事。但是鼎、家人、中孚等卦,有代表长女的巽卦在就没有问题。
我猜是不是因为通常女性小气,嫉妒老幺的一般不是老大,而是老二?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64卦再加上每卦的八爻,满打满算576种情况,从概率上说的话,千分之一点七的概率是很大的,30选7的彩票都比这个概率小得多,占卜最尴尬的情况就是情况不同卦象相同、卦象相同而解释不同就更尬了,比如当年孔子和子贡就因为鲁国将要征伐越国的事而占到同样的“鼎”卦,子贡以为凶,孔子以为吉,当然事实证明孔子对了。但是如此一来,占卜的准确性要依靠后来的事实加以证明,只能降低易经未卜先知的崇高地位。所以为了尽可能多地覆盖宇宙万物,于是后人又在爻的基础上添加变卦、五行、天干、地支、四柱等,其实质就是减小概率。越复杂的东西越神秘,越神秘信徒越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