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J11班的小伙伴们,晚上好!我是11班5组的袁鑫娜。我在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经》发源地河南灵宝等待您与老子来一场划时代的知识链接。
三个标签介绍我自己:时间管理践行者、运动学习爱好者、 传统文化学习者。
我今天分享的内容主要结合自己践行时间管理以来对所获知识的一些层级感受。此时我脑海中突然跳出一幅题为:“所站的高度不同,你欣赏的风景就会不同”的画。就是那幅3个人脚下踩着不同厚度的书,各自都沉浸在自己面前的景色中,这个画面我第一次见好像是周成义老师发过,对我触动很大。我认为这副图很直观地反映了我践行时间管理以来的知识层次递进过程:从“知道”,到“应用”,再到应该“改进”。
我先谈第一个层级:知道。
“知道”也就是从起初的“不知道”状态到“知道”有时间管理的一些状态变化。说实话我第一次听“时间管理”这个词时很不屑,心想:“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亘古不变的24小时,你怎么去管?”。真的,如果不参加时间管理,就不会知道“为什么要早起”,“为什么要早上写日记”。刚接触时的感觉就好比我第一次在家里捣鼓学炒菜,因为没炒过菜,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什么时候放油,什么时候放盐?什么时候放菜?对我来说简直就是迷茫。但如果有人引领操作或看个APP炒菜教程:需要哪些原材料,原料如何准备,开火后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等,即使没做过饭的男同胞都可能会拍着胸脯对女同胞说:“不就是做个菜吗,我做给你吃!”,这就是“知道”了做某件事的具体步骤后的胸有成竹。我第一次参加时间管理班会时,战战兢兢地上yy,隔着手机的音频我羡慕那个叫王春云的主持人,感觉她怎么那么厉害,讲得那么流畅。记得在被推荐第一次在YY上发言时,我既紧张又兴奋,咬着牙心想就随便说吧,反正又没人认识,也没人看得见我,有什么可紧张的,就这样我第一次会上YY,会用YY发言,为这个从“知道”到“应用”,我兴奋了很久。至今我给周围很多人谈时,他们还会用诧异的目光看着我说:“在yy上开会,那能行吗?”我很自豪,我很骄傲,我比他们早看到了一些美好的风景。从此,我开始跟随团队试着列青蛙,吃青蛙。从一开始的完全不知道到“知道”后,我进入一个更加清晰、更加明朗、更加自信的状态。
下面我谈第二个层级:应用
我第一次跟随践行时间管理是通过线上认识的周成义老师。我没见过他但很崇拜他,我是他线上《认知生命》听书群里的一名忠实听众,每天早上我最大的期盼就是进入这个平台听他发的内容。没想到就是线上无意间的一个微友的添加,他让我的人生发生了反转。从时间管理、传统文化、乐佳卤味轻创业到家庭教育文化等,我的人生从此不同。从很多事实中我发现:光知道有些知识是不够的,能够应用才更加重要。还拿学做菜来说吧,这个过程就像我照着菜谱能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来做想吃的菜,或者说多次尝试后我已记住菜谱可以直接做菜了,可以说是我能够“应用”到所学的知识点。但看了菜谱后,做菜时的火候我还是把握不好的、我还是不太明确到底要放多少盐合适——这就是因为我对所学的知识还不能够非常熟练地“应用”,就如同我现在会使用印象笔记写晨间日记一样,但我还是不会把文件进行分类,不会用表格形式在手机上直接随意插入、删除一样。这就像我看过很多书,有些书看的时候觉得很有道理——这就是所谓的“知道”。记得读《拆掉思维里的墙》中讲到了“沉默成本效应”,意思说是:因曾经错误决策而损失的成本应该尽快抛弃,不要因此影响现在的决策。我读时感觉非常有道理,但当自己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还是想不通:比如明知教育孩子采取打压与吼叫的方式是不对的,而且每次过后我都懊悔,但下次我还会再犯——这就是典型的我“知道”了而不会“应用”。记得韩寒有一部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经典是这样说的:“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还不好这一生。”在生活不如意时这句话一直会陪伴着我苦恼着我。“听过很多道理”——其实就是“知道”这些道理,而会不会“应用”又是另外一个层次了。这就像我们从小知道“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但是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坏蛋?那些坏蛋只是知道这句话而没有应用这包话罢了。我们从小就知道“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可为什么很多情况下“一言不合就撕破脸?”还不是不会“应用”吗?我的很多真实感受再一次证明了从“知道”到能够“应用”,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能有幸进入2.0,又有那么多班长、教练、组长,组员帮、教、带,我们是何其幸运呀!我们的299元对知识的掌握是以无价的状态推着我们向更深层次的递进,60天会后展现在我眼前的风景将会更加迷人。
最后我谈第三个层级:“改进”。
对于大多数不是我们自己专攻的领域,能够做到会“应用”就足够了。就像我们做菜,只要不做厨师,会几个家常小菜就行了。但是如果我们非常在意或特别想在某一行有所造诣的话,很多时候光会运用还是不行的,可能还要对知识进行改进,改进可能是优化,也可能是颠覆和创造。华为公司摊子越来越大后,引进外国的现代化管理机制,在推行一系列引进的管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