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无功不受禄。他人的赠与要礼貌推辞。
记忆里是生活中各种推辞的画面。
去妈妈同事家做客,看见一桌子各种没吃过的小零食,各种馋,却只拣一种尝一下,其它都不碰。因为长辈教导,做客的时候狼吞虎咽很不体面也不礼貌。所以就算再好吃,也是不肯多吃的。
年幼的陆绩随父亲去做客,舍不得吃主人拿给他的橘子,偷偷放在袖笼里想带给母亲尝尝的故事,妈妈给我讲过,一直深深埋在我心底。
所以临告辞出门,阿姨捧一把糖果零食用纸包好让我带回家里。心里虽很想要,也会推辞说不用了。一旁的妈妈也一起推辞,回头就夸奖我懂事。
偶尔去爸爸单位,安静地在一旁画画看书。总有叔叔阿姨拿来画笔,小笔记本送我。也总是被爸爸婉拒。那时候画笔,笔记本对于我来说都得之不易。每每很是遗憾!
父母和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之间的婉拒也是平常事。常常弄得像酒桌上的推杯换盏。
在长辈的原则里,尽量不接受馈赠,一旦接受也总是想着法子赶紧还回去。唯恐欠人人情。
邻居王奶奶送来一篮梨,姥姥赶紧想着回送几个石榴;院里张爷爷送来几条鱼,外公马上张罗着回送一盆金橘。
这在我们家习以为常,我也从未觉得有何不妥。
只是越长大越发现,家族里传承的这种待人接物的原则,并非放诸四海皆准。
同学仗义帮忙,朋友分享衣物书本,邻居送来土特产,常常出口回应的第一句话就是,“不用了...” 本以为后面顺理成章的客套,竟戛然而止。对方落寞失望的眼神,起初我很不解。
后来才渐渐明白,很多好意,推辞的话说出去并不代表心领,也有可能会被理解为拒人千里。
试想如果送出好意的是自己,对方立刻拒绝,哪怕仅仅是婉拒。我应该也会努力地想,是不是自己太热情,会不会礼物不合适或者对方原本就不如自己想的那样亲近?那落寞失望就是人之常情呀!
一个多年未见的好友约见面。捧出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送她。她欣然接受,得体又自然。我也很开心。分别后又收到回复微信,礼物很惊喜,她很喜欢。我的心情更随之欣喜。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坦然接受也是种美德,不必担心无功受禄,不必担心无可回报。或许接受那一刻,怀着感恩的心,已是最好的回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