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过后,只有我和儿子在家,他写他的作业,我看我的《红楼梦》。沙发的一隅,资料书平摊在那里,凭添了一种考前的紧张气氛。
儿子盯着一道题发呆,还不停地在练习本上画着示意图。我硬着头皮凑上前去,半坚定半虚怯地问:“咋了,儿子?有不会的妈妈给你讲讲。”
要说语文咱还真不怵,可数学却难说,这些年不接触是其一,关键这其二是硬伤,我向来对理科就有莫名的恐惧感,上学时偏科偏得离谱。我能把语文政治考前几名,也能把数学化学考后几名,两者之间直被我搞的水火不相容,求学路上的往事当真是不堪回首。现在辅导儿子全凭当年那点浅薄的记忆,露怯,卡壳也在情理之中。
当我拿过来一看,是有关坐标的题,他不是不会,他总是爱质疑一些答案,然后按自己的理解去设想一些“假如”。当然这更置我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平常的思路就够难为我了,还延伸?后来变成了儿子给我讲题,我从嘴硬地分辨几句到频频“有道理有道理”地点头。这到底是谁辅导谁?
儿子写完了,我顺势引导,“儿啊,你的数学学得挺好的,可咋总是不把它作为你的强项,而总是失利十几分呢?按说你应该接近满分才合理呀!”
“妈,有的时候吧,我不够细心,出现笔误,有的时候吧,又没转过弯来。”
“那这么说你不是因为不会而丢的分?”
“差不多吧。”儿子一脸的不以为然。
“如果中考时也出现这种情况,你还是这么解释吗?那可是只看结果的时候。”我追问了一句。
儿子想了一下说:“中考那种大考试不但看平时水平,还要看临场发挥。”
“你的意思是你的心理素质不错,不惧怕这样的考试?”
儿子小嘴一撇,煞有介事地点点头,“恩,差不多吧!”
儿子的思维过于片面了,他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妄想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弥补学业上的不谙熟。这小子,明显的歪理邪说,我得好好教育教育他。
我语重心长地说:“儿子,如果一次大意可以谅解,两次大意也可以勉强说得过去,当第三次第四次再出现的话,那问题就严重了,只能说你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其他措辞都是狡辩。需要多找找个人原因才行啊。”
儿子一听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妈妈,也许你说的是对的。”
“那你以后是不是得做一下改变?首先粗心大意的毛病要尽力去改正,再者由于自身不努力造成的失利要有正确的态度。是不是能做到?”我进一步提出了对他的要求。
“恩。”儿子认真地点了点头。
我又给他讲了他表哥的事例,一个当年在当地中学以中考第一的成绩考入高中,进入普通班仅排名班级第五十七名,第二次考试就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被分到了实验班,最终以稳定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的少年励志故事。看得出儿子被触动了,眼睛里不住地闪现出钦佩的光芒。我告诉他只要努力,只要坚持,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即使达不到最终目标,也会离目标更近一些。
这一次的促膝长谈很有意义,我想儿子之后会有所改变的。因为我相信他,恩,对,一直相信他,就这么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