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几个孩子家长一起聊天的时候,一个妈妈的话很有代表性: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让一个特别不听话的孩子短期内就变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df366c579083563c.jpeg)
看着妈妈那热切期望的眼神,我不忍心直接泼她冷水,我笑着说先不要着急,先用共情的办法,设法理解同情孩子,和他的情绪同频共振,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再跟他沟通你想要他做的事,他才有可能听得进去。这样慢慢来,千万不能和孩子对着干,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毕竟成年人,是比较理智,我们成年人的理智脑已经成熟稳定了,而孩子的情绪脑还处在正形成的时候。千万不能苛责孩子跟大人一样,那将是亲子关系的不幸。
如果父母不够理智不太成熟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和子女之间形成报复循环。而这个恶性循环中为人父或为人母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也该负更多的责任。反过来,如果你认识到在你的孩子或学生的不良行为中,你也有份时,你就能知道该怎么改变你的行为,进而帮助孩子改变他们的行为。
我想这位妈妈应该就是感觉到孩子的不听话,引发了她的暴怒,而她的暴怒指责,又加剧了孩子的不听话,于是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进而无措无力。(我,为人母为人师的我,也经常陷入这个沼泽,爬呀爬呀爬都爬不上来)
其实又何止这一位妈妈是这样,天下的妈妈估计绝大部分都曾经陷入过这个沼泽地中而无法自拔。
简·尼尔森曾经说过,千万警惕孩子在家中和你争吵,这很有可能是亲子之间的权利之争。
当父母和老师们发现自己与孩子陷入了权力之争时,最有效的做法是立即退出的争斗,并且要承认所发生的事情:我觉得我俩陷入了权力之争,我可以看出来我的所作所为也加剧了这个问题。我猜你觉得自己受到了压制,我不想这样,但我确实需要你的帮助,让我们都冷静一会儿,然后再看看怎样用一种彼此尊重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当爸爸妈妈纠结于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难免会刻意要重新控制孩子,而过了十二三岁的孩子不再是十岁以下的唯唯诺诺的小乖乖了,他会顶嘴了,会闹情绪了,会你让我往东偏往西了,所以大人会接受不了,会使出浑身解数,非要让孩子听自己的。
这个时候,错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你却没有陪着他一起长大(成熟),这才是悲哀的地方。
当我们感受到了伤害时就会自然反击,这似乎是人类的天性,也正是报复循环如此普遍的原因。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人要求孩子控制他们的行为,而大人却难以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但是同时最要命的是,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于打击报复循环来说是指极为重要的。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是消除暴露循环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学会控制情绪,真正做到对孩子不吼不叫。
这句话有多少爸爸妈妈能做到?做得到的那些家庭一定是和谐的,美满的。
有一条关于沟通的定律,是所有的父母都应该知道并熟练掌握的,就是著名的“55387定律”。55387,即55%+38%+7%=100%。
55%是沟通中的态度,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穿着仪表等;38%是讲话时的语气、口吻;7%是说话的内容。
数字最容易被人们记住,所以这个55387定律是天下所有的爸妈都应该耳熟能详,并且践行到每一天的黄金法则。
我们越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就会越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同时也会更加懂得如何与世界相处。
简尼尔森对于管教孩子有两个近义词:赢得OR赢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c8f4ef03df50d2e4.jpg)
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孩子,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者盲目顺从。
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的),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切力量。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如何赢得孩子?
如果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就会受到鼓励,就会更愿意听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如果你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和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与解决问题。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达成共识。
综上所述,友善关心和尊重是核心和根本。
央视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里面有一句话——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因此,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跟孩子怎么说话,决定着他会变成什么人。
教养孩子真的是一个超级复杂的问题,这条路上你我都还是小白,一边学习,一边陪伴,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