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疑邻盗斧”的小典故,一位做工的人找不到自己的斧子了,他怀疑是邻居偷走了,看邻居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的人。
邻居端着一盆猪食放到猪圈里,他认为是邻居将斧子藏在了那里,于是他就深一脚浅一脚地跳到猪圈里,什么也没有找到。
后来他在自己的柜子底下找到了斧子,才知道自己弄错了。
我们也有这样的感受,那些自己小气的人,感觉到世界上的人都是小气鬼;而那些大方的人感到世界上的人都是大大大咧咧的;那些百万富翁心里没有穷苦百姓的感受,他们心里觉得世界上没有穷人。
心理学上把这种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周围的人叫做投射效应。
他们将自己的个性、爱好、欲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特质投射到他人或外部事物上的过程。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
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
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这种现象反映的就是投射效应。
某次苏轼和佛印的对话中。苏轼问佛印自己看起来像什么,佛印答道看他像一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又对佛印说自己看他就活像一摊牛粪。
苏轼自鸣得意,回家以后得意地向苏小妹炫耀。
苏小妹却冷笑一下对哥哥说,佛家讲究“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这则故事虽系杜撰,却指出了人们喜欢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投射效应。
三国时期,曹操谋划通过向董卓献宝刀的机会,杀了董卓。可惜,事败,曹操出逃。
在跑路的过程中,曹操经过老朋友吕伯奢的家。
吕伯奢看到故人,没有因为曹操落魄而冷待,反而杀猪宰鸡买酒,款待曹操。
由此看,吕伯奢是个君子啊。
可是,由于曹操正处于逃亡之中,神经比较敏感。当他听到后院磨刀之声,以及吕伯奢吩咐儿子“杀……”的只言片语,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吕伯奢父子要杀了他求赏。
想到此,曹操先下手为强,就杀了吕伯奢一家。后来看到后院里捆绑着待杀的肥猪,才知道自己错了。
所以,知道了投射效应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造成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失真,我们这就要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理性,避免受这种效应的不良影响,辩证走出投射效应的误区。
在人际沟通中,我们需要克服用主观臆断的偏见去揣度别人。时刻保持理性,让事物的发展规律还原它本来的面目。
首先,我们要客观地认清别人与自己的差异,不断完善自己,不能总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其次,我们要承认和尊重差异,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认识别人。
最后,为了避免投射效应,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别人。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的需要和情感,就能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达成谅解和共识。
对待交际中的投射效应,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其影响,用理智避开它不利的一面,用智慧运用好它有利的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