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心中有多少不足为外人道的委屈,又有多少只可言之智者,不可说予俗人的不悔之意,在此时此刻,全面爆发了。
常听人说某某电视剧,前面有多甜,后面就有多虐。司马迁的这封信也可说,前面有多憋屈,有多黑暗,后面就有畅快,有多辉煌。
司马迁说到自己的苦难和黑暗,用了八个其次,一个极矣。他是这样说的,“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鬄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虽然明知翻译这段话就丧失了它的分量和气势,更没办法传神地还原司马迁的悲愤,但是即便是看到白话翻译出来的版本,也让人震惊,让人心痛:
首先,不使祖先受辱;
其次,不使自己身体受辱;
其次,不在道理和颜面上受辱;
其次,不在言辞上受辱;
其次,被捆缚受辱;
其次,被囚禁受辱;
其次,戴上木枷绳索被人抽打受辱;
其次,或者剃光了头,或头颈上戴着铁链受辱;
其次,毁坏肌肤、截断四肢受辱;
最下等,就是遭受宫刑,这是达到极点了!
为什么司马迁会有如此多的其次,如此强烈的愤慨?他引用礼记上的话“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士大夫的节操不可以不勉励。从中国的历史看,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专门为帝王出谋划策,他们崇尚高洁的品行,他们拥有渊博的学识,他们心怀忠厚宽仁的德行,他们就是士,也就是所谓的士大夫。他们是一群饱学之士,他们的存在,就是要辅佐王者,使其成为真正的王,为天下苍生造福,从而也让王者的帝位永固。如此高风亮节之士,难怪有人以玉蝉喻之。如此纤尘不染之人,又怎能以刑罚加身?
可司马迁作为这样一群人中的一个,还如此孤傲,却遭受这刑罚中最惨无人道,最极致者,他曾经手脚交叉,曾经带着木枷、绳索,曾经把肌肤暴露在外,遭受竹鞭、棍棒抽打,曾被关押在暗无天日的囚牢,见到狱吏走过来就条件反射地叩头,听到狱吏的声音都战战兢兢不敢喘息。这一切的苦难、屈辱,又是怎样撕扯着这一颗骄傲的灵魂。很难想象,他当时是靠着怎样的意志支撑下来,隐忍下来?插在他心头的那把刀也不知刺伤过他多少回?
就连司马迁自己也说,如果早知会遭这么多的罪,一般人也许会提早自杀以免受耻辱;又或许,在不堪受辱时,哪怕在狱中了此残生,还可早些解脱。可是,这所有的苦难、羞辱,他都暗暗地忍受下来了,他关在粪土一般污秽的监狱里不肯死去,只因心中还有未竟的事业,未实现的抱负。他说,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的理想和抱负,就是要成为豪迈之人,成为非同寻常之人,成为流芳百世之人。他在暗黑的牢房里,想到的是困厄而杰出的古圣先贤。西伯囚居而推演周易,孔子困境而写春秋,屈原被放逐作离骚,左丘失明完成国语,孙膑膝盖被截撰修兵法,吕不韦谪迁编纂吕览,韩非子囚秦写说难、孤愤,诗经的三百篇也大都是圣人贤士的发奋之作。司马迁以他们为精神支柱,也想要向他们一样,著书立说抒发心中的愤懑,借助流传后世的文章来成就自己经世奇才。
所以,就靠自己这拙劣的文字,手里这一支秃笔,还有满腔的热情,收集记载散失于天下的旧说遗闻,考证其中的事件,推穷历史上成败、兴衰的道理,就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即使被千刀万剐,难道还会后悔吗?
司马迁从牢里保全下来的这半条命,完全交给了史记。在之后的日日夜夜,史记便成了司马迁精神力量的源泉。他随波逐流也好,见机行事也罢,或者自我宽解内心的愤怒与矛盾也成,不管怎样,他把自己交给了史记,也和他的史记成为了一个不朽的传奇。
报任安书看完了。然而我们对于司马迁的了解才又重新开始。从此以后,我们将再次进入他的文字,他的精神世界,随他一起上天入海,在历史的长河里领略那用血与泪,用浪漫与骄傲泼墨的无尽风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