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问题
昨天有一位网友“一缕清风”在后台私信我说:小乐老师,我是一个创业者,跟人合伙干了一家公司,投入很多,到最后还是亏损了很多钱。压力真的好大,现在每天愁公司管理,愁收益,感觉都被压的喘不过气来,都说有压力是件好事,但我怎么没感觉到啊?首先,我想对这位创业者说一声“您辛苦了”。说实话,压力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你怎么看它。你要是光想着每天压力这么大,吃不好也睡不好,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你对压力的恐惧,与其逃避不适,不如追求意义。我非常欣赏的一位企业家董明珠最近在节目中谈到“面对压力,如何诠释压力”的时候说:遇到别人的不理解,很多人选择了妥协,其实妥协并不是释放压力,而是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当你决定这条路是正确的时候,你就要敢于告诉别人你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什么时候都是压力!
我们应当怎么看待压力呢?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名字叫做《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我们以前的观点,压力是可怕的,是各种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压力会导致焦虑,抑郁,强迫等等问题,因为所有的痛苦,都伴随着压力。更何况是在创业途中,什么资金短缺,管理不当,种种压力都容易让创业者崩溃。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却有着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真正有害的不是压力,而是“压力有害”这个观点。
一个故事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还有项羽和刘邦。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巨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项羽实在忍耐不住,便来见宋义:“救兵如救火,现在赵王危险,我们应该立即率军度过黄河,与赵王来个里应外合,就一定能够大败秦军!”
宋义斜着眼看了项羽一下,慢吞吞地说:“你哪里懂得兵法的妙用!我们的目标是消灭秦军,我的主意是先让秦赵拼个你死我活,我们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在战场上冲锋打仗,我比不上你,要说出谋划策,你可就比我差远了。”项羽遭到一场抢白,强压着火儿没发作,怒哼哼地走出了军帐。
宋义冲着他的背影冷笑着,随即起草了一道命令,公布于全军说:“将士们打起仗来应该像虎狼那样凶猛,可谁要是不服从命令,一概都得砍头。”这显然是冲着项羽来的,叫他乖乖地服从命令。
项羽本是个火暴脾气,怎么会咽下这口气?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装,大步跨进宋义军帐,再次要求立即出兵救赵。宋义大发脾气,喊:“我的军令已下,难道你要以头试令吗?”项羽大吼一声:“我要借头发令!”宋义本是个草包,顿时吓得软成一团,项羽一剑斩下他的脑袋。将士们听说杀了宋义,都立刻表示愿意服从项羽的指挥,并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一职。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他对将士说:“我们已经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退秦军!否则只有饿死在这里!”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压力调整三部曲
听完这个故事大家是不是觉得项羽有点太拼了,一点退路不给自己留啊。时者,势也。项羽在这一次军事上的决策还是冒有极大地风险的。
胜的话,万古留名;输的话,提前自刎。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创业更应该有这种精神,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动力创造奇迹。当然了,压力大了调解不过来也不是什么好事,针对如何做到化压力为己用,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总结出了“压力调整三部曲”。
认识压力
20世纪90年代的一项经典研究,提供了一个在日常压力中培养意义思维的极佳方式。斯坦福大学的一群学生,同意在寒假时写记录。有一些被要求写出他们最重要的价值观,以及日常活动与这些价值观的联系。另一些被要求写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好事。为期三周的寒假结束,研究人员收集了学生的记录并做访谈。那些写出价值观的学生更健康,精神状态更好。寒假期间,他们较少生病,其他健康问题也较少。返校后,他们对自己应对困难的能力也更为自信。
研究人员分析了2000多页学生写的记录,试图搞明白写作任务为何如此有帮助。他们的结论是:关于价值观的写作,帮学生看到了生活的意义。压力体验不再仅仅是必须承受的困扰,它们成为学生价值观的表达。这就是思维干预。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思维干预这么强大?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杰弗里·科恩把这个叫做“个人富足的叙事疗法”。换句话说,当你思考自我价值时,你给自己讲的关于压力的故事改变了。你认为自己很强大,能够在逆境中成长。你变得更欢迎,而不是逃避压力。你更能从压力困境中发现意义。
转化压力
在安大略滑铁卢大学的“压力新科学”课上,研究者给了每个学生一个手环,上面写着“牢记你的价值观”。感受到压力时,他们可以看看手环,在那个时刻,思考一下自己最重要的价值观。这项指导可以帮助人们应对逆境,甚至比一次性的书法练习还好。
一个叫米丽恩的学生讲述了手环是如何帮她应付压力的。她的丈夫乔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征兆,米丽恩和乔一起做了价值观练习。她选择耐心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价值观,乔选择了幽默感和诚实。米丽恩说,接下来的一周,她多次记起和践行了价值观。她同样目睹了乔也在练习价值观,这也赋予了她力量。当乔丢了手机,而米丽恩在冰箱里发现手机的时候,乔承认不记得把手机放那了,甚至拿这事开玩笑。这点亮了他们两人的压力时刻。
谈论压力
大家都知道医务工作者的压力真的是很大,工作量大,还要面对医务纠纷,如何降低医疗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罗切斯特医学院的米克·克拉斯纳提出了一个有些激进的策略,那就是建立一个医生社区,大家可以相互分享,而这个分享并不单单指学术经验的分享,更多的是故事的分享。
每周一次,一小群医生见面两个小时。每次聚会,提供一个主题。某一周,他们谈论照顾濒死病人的时刻。下一周,他们分享改变自己对病人看法的那些惊奇际遇。再一周,主题是失误、埋怨和宽恕。
开始时,医生们花几分钟自我准备,就自己要分享的故事,写下一些想法。然后他们配对,或组成小组。他们轮流讲故事,听者有两个任务。第一,真正的倾听——让自己听、感觉和理解别人的经历。第二个任务是帮助讲述者找到经历中的意义。听者是通过问问题,而不是给建议来完成这一步。“为什么那很难忘?在那种情况下,你做了什么有助的事情?你学到了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