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精英班“学术规范与论文撰写”专题培训,能在我们柳城小学举行,倍感喜悦与激动。这不仅是我们柳城小学的福利更是柳城学区老师们的甘霖,感谢李教授、雷所、精英班伙伴们!
———致:令我感谢的您们!
No2. 阅读、研究实践、写作总结而后反思前行 No2. 阅读、研究实践、写作总结而后反思前行阅 读
之前的我以为阅读只不过是翻看自己喜爱看的书籍而已,知道作者写了什么就行了。现在对于阅读这一概念,在我脑海里似乎更清晰了,它是一种有指向性的读书,不是什么书拿来就读,“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我们需要去阅读经典读物,阅读具有引领性的范文著作。其次,阅读需要一个“专”字,读通一位作者、读懂一个观点、读精一个学派。(关键词:读什么)
有时候,我们手边不缺好书,好的学派和作者,加入精英班以来,局里给我们发了许多很好的书籍《人是如何学习的》、李家成教授的《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教师如何做研究》、《孩子们,你们好》、《学校是一段旅程》......为什么成长有差距?看了同伴们的读书记录,我想差距就在于此了,正如雷所以爬山登顶为喻一样,成长的2/3是阅读的积淀,1/3是经验的积累,我缺少的就是专业的阅读,以至于徘徊不前。
再次,科学研究的能力并不是来自被动的学习,而是源自自我训练,即刻意的练习,刻意的学习,这是雷所在《学术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中所提到的。“一万个小时的刻意练习” 使被动行为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犹如司机开汽车,我想是不是就像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在给自己的阅读设立一个目标后,通过反复的阅读行为,让阅读书籍成为一种习惯。(关键词:刻意练习)
阅读一本书籍,需要读出对自己有意义的内容,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策略及成效——反思与总结来思考文本内容,思考是研究的一种常态体现,也是深入阅读、精读细读的主要阅读方式。李教授用陈才英老师写的《英雄也要问出处——关于两份寒假作业清单的对比》为案例, 向我们传达了阅读要读什么?需要怎么读?作为读者我们要读通作者的教育理念,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更要有一种批判性、对比性的思维去读,保持对文字的敏感度,如李教授例子中的陈才英老师,能发现文本中的一个词的出现频率,读出一个词背后的教育观、师生关系。(关键词:怎么读)
研究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来源的背后是实践,实践也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方法。在给学员们的课题做分析时,李教授给我们指明了研究什么?怎么研究?
研究要找适合自己的,不超工作能力,要在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综述后,找到前人研究的短板、间隙。无论学校或个人课题,在整体中贡献力量的同时要保持个人的独特思考,找准定位,设计适合的研究路径,关注过程的资料整理,研究过程要深挖掘、用实践说话,用数据来分析呈现观点,李教授还提到很重要的一点“每个研究都有阶段性,要及时总结,及时分享”。
当下的教育,我们老师、班主任不能只讲故事,需要有专业阅读的深度,研究发现的眼光,我们每天生活工作的班级就是一个研究的场域。
写到这儿,我想起来刚刚读的学校共读书目《教师艺术应对学生问题36记》中,林志超老师写的几个教育案例,这些例子在我们身边时常上演,可是他却能静下心来研究记录,而我们是为了省事,往往快刀斩乱麻,简单制止,错失了教育契机,如李教授说的“在工作中研究,关注自身的工作本身,读书、思考、对话,重新提高自己的质量。”
No2. 阅读、研究实践、写作总结而后反思前行写作总结
写作是专业沟通对话的载体,在写作总结时要有阶段性,及时总结。总结聚集核心观点展开,力求有梯度、有专业高度。
李教授从标题撰写到文献综述选择、小标题写作要点、注释写法、参考文献的格式,给老师们做了详细的讲解。李教授引用陈海敏老师的7稿文章,让我们明白了文章不厌百回改,判断论文的优劣不在于你多么会写能写,而在于你自己的独特思维,清晰的观点陈述。
No2. 阅读、研究实践、写作总结而后反思前行
前方的路需要我们专业阅读、研究实践、及时总结反思而后空杯心态,继续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