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的力量总结:
看完倾听的力量,思考以前自己的习惯,从没有认真去倾听他人的诉说或抱怨,给他人的感觉就是完全不在听的状态。很多时候,特别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抱怨我的行为或是对我表达不满时,往往自己第一感受就是认为对方在责备自己,所以压根不会听下去,对方观察到我的行为,所以对自己述说二句也不会继续倾诉下去,这样便很难去真正体会他人的感受和真正想说的某件事,双方交流很难加深,只会越来越陌生。
当我们有认真倾听的态度时,一个眼神,他人也是可以感受到的。换个角度思考,当一个人愿意跟你倾诉时,是因为相信你,是把你当成最好的一个倾听者,如果我们不但没有认真倾听,反而心生责备和指点他人,可想对方对我们是心生失望的。
所以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并对自己倾听到的信息给予适当的反馈,不仅体现对别人需求的关心,更是尊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是对自己行为的一个负责。
卡尔罗杰斯这样写道,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作者说,有一天,他的女儿照镜子时说:“我丑得像一只猪!”
他立即大声宣布:“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结果女儿很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摔门而出。也许,她只是希望留意她的感受,当时最好问她:“你对你今天的形象感到失望吗?”
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们坦诚的沟通。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最后:我们倾听时也要学会对别人说“不”
“不”里面并不只包含愤怒,也许有犹疑,我们要去体会并确认。当愤怒的时候说“不”,好像是蜡烛上的火苗一下子串起来;当有不坚定的时候,像风吹过火苗摇摆不定,有些恍惚。众人都说这比喻极妙。
当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说话,而大家都不想听的时候,是不是要去及时打断呢?
卢森堡博士给出肯定的答案,打断他。
如何打断呢?
我举个例子。在研讨会上一个妈妈很自豪地读孩子的文章,大家鼓掌。然后她又读,大家再鼓掌。第三次读时,大家希望主持人打断,主持人会想怎么更好的打断,那如果是我们怎么去打断呢?
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我们不能只听你一个人说。大部分人是不是会这么说:谢谢你,非常感谢,你说的很好,这次时间比较有限,下次再听你说。
非暴力沟通一再提醒我们注意别人的感受和需要。是不是发现上面的打断很生硬,当你可以说出那位家长的感受,你便可以这样说道:“谢谢你,从你读的文章里我们看到一个积极阳光的孩子,我们为孩子的进步感到高兴,这是因为孩子身后站着高瞻远瞩地父母。”这样说出家长的需 要,他会得到满足,体贴他的内心,顺理成章地把时间让给别人。只是说这些话时要真诚,让他感受到,我们确实听进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