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作者: 阳箭辉 | 来源:发表于2019-03-28 00:14 被阅读0次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无疑是本好书,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非暴力的方式去思考我们人际交往中的种种行为。马歇尔在他的那本书中第一章非常明确地说明了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其次是他所使用的方式: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有意识地使用语言。他认为评判时候正确地使用他所说的方式,他给出了四个基本的要素:留意发生的事,表达情感,哪些需要导致了这种感受,以及具体的请求。

      马歇尔的这本书逻辑性还是比较强的,前俩章突出非暴力沟通的主题和核心是爱。后十章都是讲如何用他的方式去进行非暴力沟通。但是,里面的说的非暴力沟通确实有用吗?我对此表示质疑。

          我的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非暴力沟通》中,所使用的案例都是特定环境下的案例,换个新的文化环境可能并不适用。他在第一章讲过在一个难民营里的清真寺中讲解非暴力沟通的案例,听众是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男子对马歇尔产生敌意,是因为美国政府在巴基斯坦的暴行。如果是个中国人去讲非暴力沟通,那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因为中巴在外交上的友好外交,可能都不存在说有沟通障碍的问题。就更别说,要用到非暴力沟通的情况了。并且,作者一直都在强调非暴力沟通的本质和根本在于爱,那么,至少在于国家层面,沟通的本质和根本在于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在于国家层面自然是不适用的。

        第二,《非暴力沟通》中,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往往是不够用的。我的意思是说,有意识还不够,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地使用语言。在于非国家层面的我们个人的家庭,朋友等人际关系的层面,作者作为一个美国人,他所拥有的思维是一种直白的,直接的美式思维。所以,他一直提倡表达感受要直白的表达。当然,在于西方社会,我认为这个是十分适用的,因为西方的哲学提倡语言的直接表达,这利于提高信息的传播的效率。而在我们东方哲学里面,隐晦和暗示才是主题。因为我们东方的哲人认为,语言是不能够完全表达一个人所表达的全部意义,当你说出口的时候,别人并不能完全接受到你所表达的含义。但是,我能对他

    进行有效的暗示,能将他带入你所处的情境,让他自己体会,他也便在你的角度理解你所要表达的含义。就如,一个小孩子将房间弄得很脏乱,妈妈很生气,她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妈妈看见你这房间很乱,我希望你整理一下”也许大多数西方孩子都会整理干净,表示没什么异议。但是对于东方孩子来说,他们也知道,其实妈妈正在命令他们。他们可能会直接拒绝或者发脾气把房间弄得更糟。然而,如果你用东方的语言体系隐晦地表达:”帮妈妈一个忙好吗,妈妈好累啊,帮妈妈收拾下你的房间好吗?”这样的话,就不会让孩子感受到你很生气,在命令他打扫房间。当然,这里的妈妈并不是真的很累。

        第三,《非暴力沟通》就一定要放弃使用暴力吗?马歇尔是主张放弃暴力的吗?然而,《非暴力沟通》中全文并没有谈及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明显,马歇尔自然是主张放弃暴力的,不然为什么书名叫做《非暴力沟通》,而不叫做《和平沟通》或者是《和谐沟通》?这种观点在我这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眼中,

    无疑是错误的。马克思的矛盾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看到事物的俩面性,矛盾双方在一定程度下相互转换。如果一味地尊崇所谓的非暴力的沟通,那么会不会产生所谓的人际关系中的道德风险?反正你也不会打我,你叫我做什么我都可以不做?反正又没什么?出现所谓的人善被人欺的现象?据我所知,这个还是比较常见的。

      我仔细地读过这本被传的神乎其神的圣书,也是老师推荐要求写读后感的四本书之一,整本书看下来,我的阅读感受其实不是非常好的,主要是文字表述直白的很,不像是本书,而更像篇长论文,看的我昏昏欲睡,若不是手里还做了读书笔记,根本不知所云。并且,他的课后习题真的是无法吐槽。当然,我不否定在某些角度上它无疑是本好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zx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