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有些意外的是,今年双十一,火起来的不光是剁手,还有地铁丢书这么个活动。
先是女神赫敏在伦敦地铁藏了100本书,整个英国疯狂了,搞出了个“books on the underground”。当时我把活动甩到了盆友圈里,评论很火热,有说在中国这个根本行不通,原因五花八门什么地铁那么挤,什么中国没人爱看书都在抠手机,什么早被保洁大妈清扫了或者是被大爷大妈揣回家。
接下来就是一个广州小伙在地铁丢9本书,似乎是之前评论的现实版。放在地铁上的9本书,要么被人当成占座的,要么是被扔到了地上,要么就是有人翻翻之后又放回原处,最后9本书还是原样回到了小伙的手里。小伙最后说,我实在不想因此得出广州人不爱阅读的结论。
紧接着便是新世相“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丢书大作战”的活动,邀请了各路明星和网红参与,在微信微博上炸开了锅,很多人要参与活动,10000本书瞬间被申请一空。
从伦敦到新世相的这一系列丢书活动,引起了轩然大波。我所在的几个读书群,都纷纷表示要在当地举办这样的活动,似乎通过这就能唤起人们的阅读热情。
很久以前,就看到过各种关于外国人在地铁,飞机,公交车,咖啡厅等地都看书的报道,而国内人全都是清一色的低头玩手机。还有类似读书报告,中国人每年人均读书4.5本,远远低于其他国家。说实话,我不知道这个报告是怎样得出的,至少没有人调查过我。一直以来,在各种调查数据中,我都属于拖后腿的,唯独读书这个,能够往上拉拉指标,却被忽略不计。
地铁上低头看手机的人就一定只是在聊天扯淡吗?现在已经不是那个纸质书当道的年代了,电子书早已风靡。手机,pad上有微信读书,掌阅,ireader等等阅读类app,更有kindle这样的看书神器,没有必要揣一本砖头一样厚的书在身上,为了证明自己是个爱书之人,在拥挤的没有立足之地的地铁公交上炫耀一番。每次打开微信读书,都会扫一眼排名,朋友圈里有很多人在微信阅读上一周花的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所以,当你看到低头看手机的人,不要武断的认为,他在不务正业,也许他是在阅读。
为什么地铁上的书没有人拿走?因为就是不感兴趣呀!你平时是怎样选择要读的书的?大部分人列读书清单都有自己的方法,要么依据畅销榜,要么按自己的专业挑选,要么根据自己兴趣,要么看大咖推荐。如果有人硬塞一本完全不在你兴趣范围内的书让你看,你会乖乖的去看吗?地铁上丢的书,都是很随机的,不会像亚马逊,京东,当当那样,依据大数据摸准你的脉搏,精准的推断你的喜好。如果我在地铁上,恰巧手边是喜欢的书,肯定会拿来欣然阅读。如果是不喜欢的,那么我为什么要捡起来?单单只是为了参加个活动,并传递出去?
看书的地方那么多,为何要在地铁上?中国人口之众,不需过多赘言。比不上国外的公共交通,基本每人都能混个位置坐,别说看书,想干什么都可以。在中国的地铁上,能挤上车都要依靠十八般武艺,好不容易上了车,人挤人,落脚的空间都没有。如此恶劣的环境,怎能容得读书这样优雅的事情?为何不在一个惬意的午后,一边晒着太阳一边阅读?为何不慵懒的躺在床上,伴着昏黄的台灯读一本小说?为何不在安静的图书馆,低头钻研厚厚的专业书籍?为何不在椰子树下,黄金海岸上,靠在沙滩椅上欣赏美丽的文字?读书是一个私人化的事情,我读书,是因为我爱书,不是因为要去作秀,不需要昭告天下。我要的是一个安静美好的阅读感受,而不愿在拥挤的地铁上去和作者进行对话。
10000人捡到书,就能让10000人爱上阅读?无论是赫敏亦或是新世相,搞地铁丢书的活动,基本都有一个愿望就是,推广阅读,让人们爱上看书。单单通过参加活动,就能让人成为书虫吗?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新生。一个不喜欢看书的人,堆一万本书在他面前,恐怕也不会看上一眼。说中国人读书少,也有道理,身边喜欢看书的人的确是少数。但是,该怎样调动大家阅读的积极性,是需要全社会去认真思考的一个话题。单单靠一个没有经过怎么深思熟虑策划出来的活动,效果一定是微乎其微的。
地铁丢书?别闹了!与其想着丢出本什么书,在哪儿能够捡到书,怎么再去策划一场类似的活动,不如看看手边尘封已久的书册,或者马上淘宝京东,选择一本真正喜欢的书来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