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作指导语文课堂
第960期【教学设计】

第960期【教学设计】

作者: 三人行语文工作室 | 来源:发表于2021-11-16 21:13 被阅读0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文/袁茹意

课前热身

学生回顾交流《范进中举》相关内容。学生各抒己见。

预设:

1.《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写,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范进中举》讲述科举制度下一个读书人中举前后的故事。

3.《范进中举》讲述范进中秀才,胡屠户贺喜。范进考前借盘缠被骂(开端),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发展),范进挨打后清醒(高潮),范进收房收银(结局)。

4.《范进中举》讲述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变化,周围人态度的变化。

5.《范进中举》中采用了对比手法、夸张手法、典型细节来增强文章的讽刺效果。

6.《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悲剧,是喜剧?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的主题。(难点)

课堂探究

(一)小组学习

1.分析人物形象

(a)分角色朗读,阅读文中胡屠户两次贺喜(原因,贺礼,称呼,态度,动作)

明确:

第一次范进中秀才,一副大肠和一瓶酒,现世宝穷鬼,目中无人,“横披”“腆着肚子”

第二次范进中举人,四五千钱和七八斤肉,贤婿,极尽谄媚之能事,“扯”……

(b)揣摩当事人的心理活动

如:胡屠户心里想:由年轻考到五十几岁,本没什么才华,如不是宗师看他年老的份上,范进哪里能中得秀才?这些年家里的日子过得也穷酸寒碜,如果不是怕女儿吃太多的苦,我才不会帮这老小子!

心中如此想,“朗读者”语气中充满了傲慢与不屑。

如:范进被胡屠户训话,除了诺诺连声,什么也做不得。岳父的话句句事实,句句如刀子挖人心,我范进没有考得个功名,人家看不起我也是自然,还有什么可争辩的呢!毕竟生计还要仰仗岳父大人的帮衬呢!

心中如此想,“范进”表现得懦弱无能,低眉顺眼,默不作声。

(c)以旁观者的视角评价胡屠户与范进

如:胡屠户日里眼中仅是有钱的主顾,像范进这等寒酸,做得他的女婿,还不知要受多少奚落。范进也是个可怜人。谋生的本事没个啥,一心只想考取功名,脑子里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他能中举,老天也是闭了眼。

2.分组交流《导学方案》146页4题。

人物:众乡邻

典型形象------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平民百姓的代表;

主要行为------中举前冷漠,中举后巴结讨好、逢迎;

社会意义------批判世态炎凉、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3.世人的常态与变态皆因范进是否中举,作为一个小人物------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朝中举,喜极而疯,体会范进当时的心理状态。

提示:

(1)自身因素

(2)社会环境

(3)科举制度

明确:

1.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这是根本原因。八股取士,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服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思想上,范进认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鲤鱼与龙门,彻底改变现状。但是,屡试屡败的打击使他原本脆弱的心更加脆弱;又因死读书,丧失了许多谋生能力,生计的窘迫更加重了他靠科举改变命运的观念,心理压力就更重了。

2.社会环境的压力。科举考试不仅毒害了读书人,也毒害了广大群众。中与不中举成了人们评价读书人的标准。范进屡试不第,自然成了人们冷嘲热讽的对象,世人的势利、冷漠、白眼甚至愚弄,促使范进逐渐走向思想崩溃的边缘。

3.范进个人因素。20岁开始应考,54岁才中了秀才。一旦中举,功名到手,欣喜之情难以自控,从病理学分析,大悲大喜之中神经受不了刺激,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从范进多年心愿达成的角度来看,他的疯癫终究算得喜剧一出,因为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如愿以偿,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孔乙己》节选: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取得功名的,便可横行无忌。未取得功名的,终沦落在生活的最底层任人践踏。

读书人是不是仅有读书着唯一的一条路?看看这也是读书人:

读书人的其他出路:

1.著书立说  吴承恩在科举中屡受挫折,仕途也不顺,最后闭门著书,就有了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同样蒲松龄也是屡试不中,这才有了广受欢迎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

2.李时珍,14岁考中秀才,三次落榜后,毅然放弃科举,开始钻研医学,最终成为“药圣”。

3.教书 《红楼梦》中贾雨村,在考中进士之前,在林府负责教林黛玉读书。

4.卖字画  唐伯虎(替人写家书、情书,墓志铭、春联)

5.当幕僚  李白做永王幕僚,后受牵连。

总结

范进中举疯了,他终究是个悲剧性的人物。范进和科举制度下的无数读书人一样,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沉溺在不断地追逐和拼搏乃至一次次落第的惨痛中,科举成了他生活的唯一目标,融入他的生命之中,近乎疯狂的执着,必然带来悲剧性的结果。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读书人在科举长途中,心灵、人格受到怎样巨大的扭曲的。

查阅资料,合作探究

1.范进中举后,对百姓、对国家,究竟能做出什么贡献?

才华权且不论,仅“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从他收下张乡绅的银子与房子的那一刻,便可知晓,官僚的群体中又多了一匹贪得无厌的“狼”。他哪里还记得自己当时“绵羊”般的软弱;他哪里还记得自己在“鲤鱼跃龙门”的这条科举路上,自己折腾了三十几年;他哪里还在乎这制度吞噬了多少胸怀大志的读书人,他都忘记了。他不会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也不会成为“与民同乐”的欧阳修,他仅会成为被驯服的统治阶级的爪牙罢了。

2.范进多年考不中的原因八股取士,学而优则仕。虽然文章模式化,压制了人性的自由,但如若文采斐然,也会脱颖而出。范进想必是才华平平,他真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

附:科举趣闻唐朝人才辈出,但唐朝的选才标准却有点怪。《选举志》提出的标准是:一曰身,就是体貌丰伟;二曰言,就是言辞辩正;三曰书,就是楷法道美;四曰判。就是文理优长。这四条标准,第一是看长相,第二是看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是看书法,最后才是看文章。诗人罗隐就为此吃了亏,他诗写得不错,但长相却让人不敢恭维,因此屡试不第。多么荒唐可笑! 然而这也是真实的社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960期【教学设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kk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