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半山腰上,甚是雄伟。一条高的台阶,从文化广场直达寨门,因为羌族被称为云彩上的民族,这高高的石阶也因此被导游称之为彩云阶梯。
![](https://img.haomeiwen.com/i27959741/11bff401b5817e42.jpg)
阶梯两侧立着大大的石块,上面雕刻着许多图案,是我之前所认知的象形文字,导游说族内只有极个别的老者能够认识、镌刻这些符号,他们也因此被认为是能与天地,万神对话的人。下面的文化广场上,也矗立着四根高高的方形石柱,上面也雕刻着这些文字而石柱的顶端放置着羌族人供奉的神灵——羊,(这是他们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暂且不详写。)
我想,当清朝在龟甲上发现象形文字,众多学着一头扎紧象形文字世界研究时,羌族是不是还有一些人能认识理解这些文字呢?如果有,是不是很多古老的文明会有更多更好的传承呢?历史不能重演,如今的羌人也不能认识它们,羌族被认为是“没有文字”的民族。
靠近寨门两侧是两个大大的平台。各堆放着石块上面做成火焰造型,有人围着跳舞,还有人说这里搞篝火晚会很好。但我想这应当是用于报告军情的烽火台,它更多的记忆是战争。
平台一侧有一座木亭,亭里吊着一面大大的羌鼓。导游介绍,羌鼓与羌族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战斗时,鼓舞士气要靠它,战争结束庆祝胜利离不开它,召集首领在议事厅议事离不开它,丰收、节日时的欢庆活动依然离不开它。
望着那面迎着朝阳静静地羌鼓。以及对面的高山、蓝天和白云,想象着鼓声在这崇山峻岭间回荡。有时激烈,有时欢腾,有时凝重,不同节奏的鼓点,演绎着羌族儿女不同的生活,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https://img.haomeiwen.com/i27959741/4ec78df59ae3fbe0.jpg)
越走近寨门,看着那一块块石头垒起来的厚重的城堡越,感受到它的威严、端庄、坚固和质朴。墙面上的万字格,羊头,彩云等图案,更加透露着它的古老和神秘。
据说千百年来羌族人,无论盖房子还是砌碉楼都不用绘图,不用掉线,不搭脚手架,完全靠羌族民间建筑师“掌脉师”用眼睛看,凭经验估算,而就是这样建起来的碉楼可屹立切几千年,在特大地震中也安然无恙。
碉楼都呈上窄下宽的几何形状,能够有效分解建筑体内外的重力,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抢碉楼经久耐用,屹立不倒,而且还能保证碉楼在使用寿命终结、倒塌或者拆除时,不会伤及到屋外的人。
仅仅看着碉楼的外形就够让人惊讶,走进去之后,更是对古老的羌族民间智慧感到钦佩不已。
![](https://img.haomeiwen.com/i27959741/fbe972ef3080e62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