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课本里那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族就进入认知范围。那时初步了解了黄河,边城的辽阔壮美。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曲羌笛的思乡情切,哀怨凄婉,从此就吹奏在了记忆中。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心中的羌,只在古诗词中,羌笛是思乡怀国,苍凉悲凄的意向。如果不是因为教师这个职业,也许,羌只是年少求知时途径的一个名词,早已湮没在世俗生活之中,无以打捞。
竹林外老师说,行万里路,一定要带上万卷书。此次川藏九寨沟之行,听说要去古羌寨,因为知之甚少,就提前做了一些功课。然而,当走近羌族,走入羌寨,被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深深吸引,深深感叹它是中华文明长河里的一颗珍珠,熠熠生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越了解,越觉得它的珍贵。

一、碉楼与羌鼓
“建筑是世界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俄国作家果戈里的这句话,揭示了古建筑能够跨越时间界限,传递历史与文化的信息。
“屹立不倒的羌族碉楼,是不为人知的东方金字塔……”导游介绍时,车子正在狭窄的河谷行驶,两岸是巍峨高山,浅生的野草和灌木掩盖不住满山的石头,河谷稍宽的地方,是羌族的山寨,散发着古老而又神秘的气息。
一座座石筑的高大碉楼,或高高矗立在山岭之上,或雄峙于危崖之边,或扼守交通要道关口,或与村寨相依相傍,山山岭岭,村村寨寨,随处可见,让人感受到别样的风情。
碉楼是在漫长战争中衍生的,(此处不细说,有兴趣可以看《羌寨》),还有一种说法,西北羌人沿着闽江河谷南下,汉文化溯游而上,战争不可避免。所以 碉楼的主要功能是防御抗击敌人,,也用来储存粮食柴草。
“现存的碉楼最早建于元朝,它们跨越几个世纪的沧桑岁月,见证了羌族儿女从战乱走向安定,从萧条走向繁荣,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历史进程……”导游是个藏族小伙,介绍碉楼时也难掩那一份发自心底的赞美,车上的我们也被感染,纷纷将目光投向那些古老的建筑,发出议论与惊叹。
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国家耗资13亿,还原羌寨规模修剪的羌文化博物馆,接下来,要亲自触摸那些古老的文字符号,那些绣满历史光阴的老物件了,心底有着满满的期待与些许的兴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