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完这部小说以及部分db及公众号的评论,总体归纳,真的尝试去懂和理解的人还是很少的。
鉴于此书的作者同是闻名于世的少年pi的作者,随之一部本质非常文学和魔幻的书籍变成了一部搁在架子上的畅销书。然而它有畅销书的属性吗?我个人认为并没有,看到目前为止最认同的一个短评就是“此书作者活久一点以后定能拿诺奖”,由此不难感受到,这是一部具有近二十年来明显透露出诺奖风范的作家作品。
《葡萄牙的高山》更是如此,很多评价都是在阐述故事的结构带来的几个模块以及每个模块的情节。然而我们不需要在评论区看到概述,概述如此之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内容的艰涩和荒诞,很难评论和代入。
当我开卷的最初,扬.马特尔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历史的,异国氛围的卷轴画面,这种异国氛围,并非来自于一个加拿大人眼中的南欧,而是立足于南欧的世界卷轴。这个卷轴来自于伯父的设定,而通过一个丧失一切的男人而展开。这里不难看出托马斯的关键词是:倒着行走和与汽车的较劲。前者是他对伤痛的奇异反应,而后者,在那个汽车是极其新鲜事物的年代,杨.马特尔用了大量的笔墨,把托马斯的通往葡萄牙高山区的疗愈之旅和与汽车这样东西非常私有的”搏斗”结合在了一起。不难发现,这也是一种对悲伤的宣泄,宣泄过程中,有葡萄牙的地貌民风,非洲殖民岛的生态意识和对汽车配件和运作非常细腻的描述,这里的隐喻并不算艰涩。
倒是第二篇章是艰涩的无疑。因为它步入了绝对的荒诞,同时又把托马斯寻宝和疗愈的过程中的宗教放到了最大。从一个法医的角度,依然和描述汽车一样,精心描述了关于解剖的细枝末节,穿插着后来我们所知的已经死去的妻子玛丽亚的“宗教”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相似论。这部分枯燥,难共鸣,确是扬在这部小说里的精神核心。而这种对于信仰而衍生的现实里,却充满了荒诞的投射,投射在一对曾经青春满欲的农村夫妇的一生中,一种丧失而无法走出最后内部消化到魔性了器官的结局上来,于是黑猩猩比第一章中最后看到的耶稣受难相更直截了当地展现出来,它就藏在这个寿终正寝的老人的体内。
第三章就直接步入丧偶和家庭不幸且工作了一生的加拿大老男人,买了一个黑猩猩和他一起从遥远的北美奔赴葡萄牙高山区的归乡之旅。黑猩猩象征了什么,很难用一言两语表述出来,它的“人性”和与众不同,它的陪伴和高深莫测,它的体贴和凶残并俱,除了颇有哲学的思辨意味,似乎还隐藏了一种第二章延续探讨的神学的问题,一种神性,而其在彼得的终章,三米长的葡萄牙高山犀牛现身的终结,显得不可跨越而深知生命的本质。这种本质也从三个故事里的神之男孩,那个被托马斯汽车撞死的,那个老夫妇唯一的子嗣,那个在村上成了求子膜拜的象征的男孩。
所以这最终成了曲折而漫长的南欧拉丁魔幻宗教绘本了吧,绘出了耶稣是上帝之子降临人间的意义,一种关于生命,家,丧失,救赎的再现。也许从今以后这部作品不再畅销,却是作家本人进化史上无法抹去的一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