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街巷》88:读旧版南门大街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2-08-11 11:50 被阅读0次

    【文章:苑丛梅;配图: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

    20世纪末南大街(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 提供)

      今天的南门大街宽敞如平川,八车道的马路,两边高楼林立,往昔的旧貌已不见一丝痕迹。据老人讲,清朝、民国时期,南门大街是成都通往雅安的必经之路,是旧成都48条大街之一。那时,街面并不宽,青石板路,由于安装不稳,走上去“咚咚”直响。遇上下大雨,地上的石灰泡松,一脚踩下去,裤管溅起密密麻麻的污泥浊水。

      民国时期,南门大街最有名的馆子要数“利宾筵”,其当家菜“香糟鸭子”以宜宾糟蛋为佐料,经炉火烤制,油光水滑亮晶晶的,看上一眼就令人欲念顿生。20世纪70年代,物资匮乏,它的广式香肠也格外畅销,能吃上一盘“利宾筵”香肠,在一般人家看来已很满足了。

      清代,这条街还有一个游府衙门。清灭后,此处变成民宅,被彭山人周紫亭所买。周为清代进士,曾任川南师范校长。其邻为三间商铺,专卖纸灯、纸盒的“龙纸货”。旧民俗每年正月要耍龙灯,人们都会到“龙纸货”购买。后来,一刘姓中医买下这三间铺面,开了家中药诊所,生意兴隆。减租退押时,医生自杀,此处又变为成都师范学校宿舍。另一家姓谭的画家也住在南门大街,因其园林精雅,面积较大,人称谭家花园。谭石门擅长隶书、山水,颇有名气,不少官宦人家曾亲自上门索画。但谭石门50岁便封笔不画,只写字,一直住在南门大街,活到90岁。其子谭子鹤为梁山训导,也擅长绘画。

      清代、民国时的南门大街,不少有钱有势的人家曾在此居住,但到20世纪70年代,南门大街已经很平民化了。木板房内住着三世、四世同堂的普通百姓,人们在街门口洗衣服、吃饭、带孩子,街两边的商铺也大多变成民需的日常用品商店,而那些卖馒头、发糕、羊肉汤等的简单食品店也应运而生。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上南门大街49号,自4岁起,我的记忆就从这里开始。儿时的日子总是很漫长,每当我不想上幼儿园,坐在屋里,就能听见远远的街铺上传来补锅匠敲锅的“叮叮咚咚”声音,更凸显我的空闲。我会一个人穿越马路,跑到斜对面的小百货店去看那橱柜里的洋娃娃,粉绒绒的衣衫,大眼睛,有半个我那么大。多少次在梦里梦到这个娃娃抱在我的怀里。直到读初中,在《少年文艺》里读到一篇《妞妞》的文章,里面讲述了一个和我做着同样美梦的女孩,总算在书里圆了我的洋娃娃之梦。那家小百货店还有许多新奇、漂亮的玩意儿:发卡、橡皮筋、百雀灵、纱巾,都是那时候我十分向往的东西。

      读小学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有时候不想吃早饭,外婆就拿给我1角钱,到南门大街一家发糕店买发糕。我到那儿时,已排了一大堆人,女老板现做现卖,生意十分红火。而哥哥却喜欢去发糕店对面买5分钱一个的白馒头。有一天,住在我们巷子里的一个大娃娃突发奇想,说是要“收拾”(编者注:方言,即整治、吓唬之意)一下馒头店里那个卖馒头的胖伙计,于是吆喝来我们一大群孩子,要我们其中一个装扮死人,由其他孩子抬着,“死人”身上搭一段白布,专门打馒头店经过,要将那胖伙计狠狠吓一番。边做边说,我们想象那个伙计惊恐发抖的样子,笑得半死。我们这样做了,可胖伙计并没看我们一眼,更没有被吓一跳,依然专心做他的馒头。这是我记忆中挺有趣的一幕。直到2000年拆迁,那馒头店一直在那里经营。

      童年的南门大街有如混沌初开的记忆,有些黯淡,有些神秘。如今,昔日众多店铺、住家已夷为平地,许许多多的梦想、欢乐和哭泣也随风而逝。谭氏官府菜、海凌阁、长富花园,正在演绎、编织着新版南门大街的烟云。

    (下篇:《万里桥畔挑水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江街巷》88:读旧版南门大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ny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