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写博客的时候,发现有位博主,像记日记一样将自己每天的工作学习甚至喝酒聊天都记录下来,还起了个题目叫“流水账”。我想,这有什么意思呢?再深究一下他的简历,原来是中国周刊总编朱学东,“国内资深的平面媒体研究专家”。
专家写的流水账?我有点吃惊,因为以我鄙陋的见识,专家都是学养深厚的大神,如果要写,该是妙笔生花、旁征博引、字字珠玉,怎么会写成流水账呢?这样的事连我都能做呀,心里颇有些不以为然。但慢慢地,我看见他的流水账越来越长,也越来越丰富。读书、抄诗、走路,似乎都不是难以做到的事,但在这些事前面加上“每天”两个字,就不太容易了。再后来,从他的流水账里看到他对某些人和事的思考、记录、评论,再看到他出的书,就知道了,人与人的差距,就是这样在一天一天的流水账里分开的。同样的一天24小时,有人可以看一本书,写三千字,而有的人,一本书连五页都看不完,然后傻傻地等灵感出现,还奇怪人家怎么有那么多可写的内容。
记得上学的时候,班里的好学生谈起学习,总是一副驾轻就熟的样子。而众人眼里勤奋刻苦的同学,往往成绩并不怎么样。于是,我们以为学习“还是要脑子好”才行。对于写作也是,觉得灵感不来,硬写也写不出好东西。鲁迅先生当年在答复“创作要怎样才会好”的时候,列出了他自己的八条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这理由仿佛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一样,让我们的焦虑不安得到有效缓释。但也因此,我们“写不出来的时候”越来越多,越来越长,到最后几乎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了。
采访过一位高考理科状元,他说,自己在学习上并没有什么秘诀,除了勤奋还是勤奋。“自己只要努力往上一点,人就会少一大片。”这个十七八岁的孩子,给我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有着800万公号订阅用户的“咪蒙”,是2016年的现象级公号,据说总阅读数达7.4亿。她在回答“什么样(文章)的阅读量高?”的时候,说,“热点、金钱、性、暴力。”这些题材使她在爆红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勤奋和坚持。她写微信公众号,一年时间积累了800万粉丝,成为广告报价最高的自媒体,这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事,但她常常在凌晨两点后才走出办公室的身影,却不是人人都兴趣知道。
我们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听到有人说“谁谁挺出色”,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他有背景的”。即使确定地知道他并没有,也会设法找到另一个借口“他太幸运了”。这是很多做不好事的人都有的共同特点——会找借口。
“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说过:“所谓灵感,就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突然爆发。”他说,自己26万字的长篇小说《火印》的灵感,居然是从萧红的一个短篇小说而来,这个短篇小说叫《旷野的呼喊》。在这个短篇小说里头,萧红用几十个字描写的一个场景,激活了他的阅读记忆,使他“想起了许多许多与马有关,和许多许多看似与马无关的书,而这些阅读记忆聚集在一起,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能量反应。一个关于二战,关于马,关于一个放羊孩子的故事就在记忆的海洋中,像冰山一样露出了水面。”
灵感不是等来的,它来自知识、思考和眼力,而知识、思考和眼力,则来自不找借口的勤奋。这的确有些令人沮丧,因为我们想找的是通往成功的捷径,而成功者给出的只有真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