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文
今天,看了一份《90后理财报告》的文章。
研究报告是中国经济研究院和支付宝联合发布的。
文章中,举了很多例子和数据,大体想要说明就是“90后,并不大众眼里的”月光族。恰恰相反,90后的理财投资谨慎且超前,理财时间提早十年“。
文章的大意是很好的,意在引导更多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90后们,量入为出,提前做好理财规划。
周末找个乐子。
我发现里面,个别论断有些奇葩!
比如,“每月在余额宝赞的钱平均是花呗账单的4.5倍“,以此来说明90后的消费比外界认为的理性?
放在余额宝里面的钱,是日积月累的总数,比花呗多个4.5倍,其实证明不了什么东西。
就好像,你每个月存1000元,在余额宝。一年之后有1万2。一年之后,每个月花2000钱,且每个月依旧存1000元
那么,你的存钱的总数/每月开销。永远大于6倍。(12000元+/2000元)》6
这个例子,实际上,是说明不了90后消费更理性的。
如果用,量入为出的比率来看,可能更加合适。如:每月余额宝的增量存款和花呗账单的比率。
另外一个奇葩的论断是:“90后比父母辈第一次接触理财早了整整十年。“
把钱转入,余额宝,就算“理财了?“那以前父母辈买定期,算不算理财咧?
嘻嘻。
如果光算转进余额宝就看作理财的话,90后确实赢了。
玩笑归玩笑,90后的理财观念确实比父母辈的进步不少。而且更多的能接受互联网层面的理财。
这是互联网,给90后,带来的红利。
不过,弊端也是很明显的。
那就是,90后再接触过多杂七杂八的理财讯息之后,变得比父母辈的更加浮躁。
文章中也有提到
用“炒“的思维去看待股票市场。
用“投资“的思维去买P2P。
嘛嘛咪呀!
这种浮躁而错误的理念,会让更多的90后被当做韭菜一般,来回收割,这是一定的。
因此,怎么去鉴别哪种产品是“炒作“类型,哪种产品是”投资类型“。
依旧是90后的严峻课题。
除非他们能自我反思,不然,吃的苦头不会比70后、80后少。
毕竟,正确的理念有很多一部分,是各种给市场交学费,学到的。
每个人,都不能少。
(PS:休息了3天,今天恢复了~晨跑打卡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