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是一个告密者吗

作者: 海上花语 | 来源:发表于2017-02-28 19:29 被阅读177次

    原创文章,转自公众号“醉解红楼”,转载请先联系并注明出处,感恩

    从红楼梦问世流传以来的几百年间,袭人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喜欢她的人和厌恶她的人几乎分立地球的两极,水火的两端,绝无握手言和的可能。同一个人,为什么有的人爱如珍宝,有的人恨入骨髓,而且两拨人是看了同一本书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种现象实在是堪称文学奇观,我想,就是因为曹公用笔着墨都如电影,他把人物一言一行都如实展示给你看,但并不盖棺定论,至于你对人物的喜好,全凭你一双慧眼自己识别。于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几百年来,众说纷纭,你方唱罢我登场。

    那么曹公对笔下每个人物的忠奸善恶到底有没有明确的定位呢?我认为,有,而且很明确。人人知道曹公笔下没有完人,再好的人都有或多或少有一些缺点,但是为人的忠义良善或奸恶邪狞还是有明确定位的。他在写作布局的时候,留下了非常明确的线索,只需稍加留心,就能顺藤摸瓜,看清曹公笔下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之味了。

    回到袭人,对这个人物,最大的争议在于,到底这是一个真正至贤至善的人,还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一般的小说,看到最后总会明白谁善谁恶,谁忠谁奸,虽然人性复杂,难以黑白两色来区分,但基本的品性好坏还是看得出来。但袭人这个人物,却连基本的品性也存在很大争议,到底是绵羊还是批着羊皮的狼,没有什么权威且被大家认可的说法。我觉得很遗憾,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认清袭人可以说是读懂红楼梦的一把钥匙。

    因为对袭人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薛宝钗人性善恶的评价。众所周知,根据脂砚斋的书评,薛宝钗为主袭人为与其对应的仆,如果袭人是一个伪善的人,那么关于薛宝钗的阴谋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立了,反之,如果袭人确实是一个至贤至善的好人,那么薛宝钗也就是名副其实的众花之冠,是真正的群芳之首,那么全本书的解读就是完全相反的滋味了。

    因为袭人的重要性,对这个人物的解读势必不能仅凭个人喜好,而应该根据书中蛛丝马迹的线索,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我从初次接触红楼梦起,就被灌输袭人是个表里不一的伪善者,是掌权阶层的忠实走狗,是个害死或赶走昔日好姐妹的告密者,总之,面目狰狞,行为可憎。我开始觉得莫名其妙,因为书中的袭人是个非常善良贤惠的人,看不出来在字面意思之外,还蕴含着这么深刻的言外之意,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描述,只能自惭浅薄。后来习惯了这种说法,加上这是红学家的拍案定论,我也就相信了。但是随着读的遍数增多,我慢慢有了自己的看法,虽然人微言轻,还是忍不住用书中的线索为据,说出曹公笔下真实的袭人。

    袭人到底是不是告密者?

    大部分不喜欢袭人的人都是因为抄检大观园中宝玉怀疑袭人告密这件事格外厌恶袭人,所以袭人到底是贤德好人还是密探奸细就在此一决,如果是她所为,那袭人就完全不值得一提,不过是个奸狞小人而已。如果不是她所为,那么对袭人的控诉就是冤案,应该还她清白。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件事情跟袭人毫无关系,怀疑袭人的人都只不过象宝玉一样,是捕风捉影而已。

    曹公在写作的时候,确实很多时候会言外有意,春秋笔法,但曹公笔下是一丝不乱,千里伏线,每一件事都有前后的线索与之对应,以防被误读,我现在就告诉你袭人没有告密的详细证据。

    首先,在王善保家的对王夫人告发晴雯的时候,王夫人的第一反应是,她不知道晴雯是谁,只是根据王善保家的描述,回想到了自己曾经见过的在怡红院责骂小丫头的人,因为长相与林妹妹相仿,且王夫人厌烦其为人轻浮,故留有印象。但到底晴雯是谁?王夫人并不知道,也没听说过这个名字,试想如果袭人曾经在王夫人面前说过任何对晴雯不利的话,她能不提到晴雯的名字么?所以,很明显,袭人从来没告过晴雯的状,而且不仅没告过晴雯,也没告过其它人,为什么呢?你看王夫人在怡红院发放众人时,她都说不出名字,都是根据只言片语,由在场的人指认出来,所以她是在发放之前,刚刚听到告状,并以此为据,并不是专门冲具体的人来的。

    其次,从王夫人看重袭人,确定其为宝玉妾的地位起,到雷嗔电怒地发放众人,其间有两年多时间,如果袭人是她的密探,在此其间不知有多少人会被一一发放,绝对不会直到香囊事件生后,随着王善保家的告发晴雯才一触即发地风卷残云,落红满地了。为什么呢?你需要了解王夫人的个性和行事特点。王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前八十回里有很详细的描述,你看她发放金钏,金钏是跟了王夫人十年的人,是享受一两银子也就是最高等月例待遇的大丫头,因其聪明机灵深得王夫人喜欢。可是仅仅因为在王夫人睡觉时,金钏在其睡榻前和宝玉有几句亲昵之语,虽然宝玉才是招惹的人,负主要责任,但王夫人立刻把金钏赶了出去,完全不顾念十年的主仆之情,以至于最终金钏因为羞惭投井自尽。可见为了宝玉不被影响带坏,王夫人是丝毫情面不留,并且处理起来刻不容缓,所以绝无可能在听到关于怡红院众女儿的密报之后,始终隐忍不发,最后才一次性总爆发,所以袭人虽然地位确立,但她并不是王夫人的耳朵和眼睛,而仅仅是更精心照顾和规谏宝玉而已。

    再次,袭人是时时刻刻陪伴在宝玉身边的,也知道怡红院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以,如果她是王夫人的眼睛耳朵,那么王夫人知道的情况会多得多,发放的人也更多,你看王夫人发放时依据的罪名,都不是什么大事,且只有只言片语,内容也很有限,很明显,告状的人并不是怡红院里最内层的人物,而是偶尔能听到或听说几句话,又和晴雯,芳官,四儿这种聪明机灵,深得宝玉欢喜,但看不起粗俗的老婆子类型的灵秀女子不睦的下等仆妇。这些人因为平时不能亲近宝玉,又素日妒恨晴雯、芳官、四儿等,加上这些女孩子根本看不起这些老婆子,媳妇,对她们也不恭敬,所以心里早有怨恨,只是没有机会发作而已。现在就开始墙倒众人推。比如告发晴雯的,是王善保家的;告发四儿的人,很明显就是当场给王夫人指认四儿的人;告发芳官的,就是与芳官和厨房的柳嫂子不睦,又看出来芳官和柳嫂子好,要帮柳嫂子家的五儿进入怡红院的人,你看芳官昔日在怡红院有那么多冒失莽撞不妥当的行为,比如在宝玉生日这天和宝玉同榻而卧等等,可是王夫人举出来的例子不过是要把五儿送进怡红院。可见告状的就是夏婆子,小鹊儿,莲花之类跟芳官柳嫂子在厨房有过冲突的人。

    你可能会说,难道宝玉也冤枉袭人么?是的,确实是宝玉搞错了。虽然宝玉是个聪明通透的人,但是作为神瑛侍者,天上的神仙,他无法真正了解人世的复杂。他住在大观园里,但完全不了解里面的人事斗争。他能看出女儿和女人以及婆子性情气质的区别,但是仅此而已,他不明白这些区别的来由,不理解现实对人的改造作用。他根本不知道大观园里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只关心怡红院的众人,以及大观园中的姐姐妹妹,并且只关心她们的喜怒哀乐,风花雪月,对实质性的问题他从不关心,甚至连怡红院内部的人事斗争他也全然不知,所以当红玉告诉他自己眼见的事一点儿也不做的时候,他只是傻傻地问她,为什么不做眼见的事,而红玉也只能回答这话我也难说,是啊,除此而外,还能说什么?难道跟宝二爷解释丫鬟们的地位争夺战么?就这短短的一露面,红玉还受尽了秋纹和碧痕的恶意,更不用提在稍后给凤姐当差,被晴雯为首的怡红院众人围攻不挤兑,所以宝玉连怡红院里的情况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大观园乃至贾府了。

    在这方面,袭人曾经劝谏过他,在书中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送走排喧袭人的宝玉的奶母李妈妈后,宝玉随口说了几句感叹,认为是别人得罪了李奶母,李奶母拣软柿子捏,用袭人出气。这话马上就被晴雯顶了回去。袭人的反应是什么?袭人并没有因为宝玉护着她而高兴,相反她是含泪劝谏宝玉:"为我得罪了一个老奶奶,你这会子又为我得罪这些人,这还不够我受的?还只是拉别人。"宝玉见她这般病势,又添了这些烦恼,连忙忍气吞声,安慰她仍旧睡下出汗。又见她汤烧火热,自己守着她歪在旁边,劝她只养着病,别想着些没要紧的事生气。袭人冷笑道:"要为这些事生气,这屋里一刻还站不得哩。但只是天长日久,只管这样,可叫人怎么样才好呢?时常我劝你,别为我们得罪人,你只顾一时为我们那样,他们都记在心里,遇着坎儿,说得好听不好听,大家什么意思!"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流泪,这番话恰好和后文中王夫人抄检怡红院的情景完全对应,可见曹公草蛇灰线,绵延千里,在《红楼梦》中多次体现。可叹袭人对世情的观察,远在宝玉之上。

    同样,宝钗也劝谏过宝玉,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说到在查玫瑰露贼赃的过程中,宝玉得知丢了露,碰到宝钗关闭角门,不走近路以避嫌疑,笑问宝钗原来姐姐也知道我们这边丢了东西,宝钗也有一长篇话劝谏他,说他只是偶然知道丢了露,其实最近大观园里大大小小的事已经七八件了,并且将来事情不发还好,叨登出来可就是了不得了。书中说,

    宝钗笑道:"你只知道玫瑰露和茯苓霜两件,乃因人而及物;若非因人,你连这两件还不知道呢。殊不知还有几件比这两件大的呢。若以后叨登不出来,是大家的造化,若叨注销来,不知里头连累多少人呢!你也是不管事的人,我才告诉你。平儿是个明白人,我前儿也告诉了她,皆因他奶奶不在外头,所以使他明白了。若犯不出来,大家乐得丢开手;若犯出来,她心里已有了稿子,自有头绪,就冤屈不着平人了。你只听我说,以后留神小心就是了,这话也不可对第二个人讲。"

    可见宝钗是个有心人,也知道大观园里各种邪祟肮脏,而宝玉则完全不知道怡红院外和风花雪月之外的俗事,难怪他琢磨告密者只能从他身边的圈子去看,因为他只知道这一个圈子,也只在乎这个圈子。

    再回到袭人,你可能还要问,既然不是袭人说的,为什么王夫人单单挑不出袭人,麝月和秋纹的错处呢?书中宝玉也有此问,而且袭人听到这句问话,心里也不禁一动,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件事猛一看好象很有嫌疑,其实不然,这里其实是曹公揭示了大观园中的生存法则,广而言之也是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袭人,麝月,秋纹等人没有被发放,甚至没有找出她们的错缝来,主要原因是,她们在怡红院里没有树敌!她们的行为方式低调随和,不得罪下人,所以,当墙倒众人推的时候,她们就幸免于难了。刚才我已经分析过,真正的告密者是在怡红院甚至大观园里和晴雯等人有宿怨的仆妇和婆子,类似王善保家的和坠儿她妈或者在王夫人发放现场指认四儿的人之流,这些人积年累月妒恨高高在上目无下尘的晴雯等人,恨她们素日大样,或是因为一些事情结了仇,如晴雯发放坠儿就得罪了坠儿的娘,所以趁机把这些人告倒。在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凤姐给陪林妹妹探父刚从苏州回来的贾琏接风,半真半假说了一篇自谦的话,其中说到贾府里上上下下的媳妇婆子倒是一段真话,“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哪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她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她们就指桑说槐的报怨。'坐山观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说她们都是全挂子的武艺,也可看作是伏线之笔。在后文中,多处都有体现。

    曹公在文中其实有多次描写袭人的人品,在他笔下,袭人是个告密者么?最后,我们从正面分析一下这个人物。在宝玉被打之后,王夫人问袭人是不是贾环在老爷面前告了宝玉的状,袭人是怎么说的呢?当时袭人已经听茗烟说金钏的事是贾环告诉老爷系宝玉恶行所致,才使老爷生气的,可是袭人并没有这么说,而是避开话锋,只说宝玉之非,避免王夫人与赵姨娘贾环等人结怨,这是心胸异常宽大的作法,其胸怀见识只有后文中宝钗在薛蟠,自己的亲哥哥,被柳湘莲痛打后劝阻薛姨妈不要追究的那番大义之语可与之并论。所以,袭人的本性就不是个告密者,而是一个很能顾全大局的了不起的人物,这点确实和宝钗相通。

    类似的例子还要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例子就是宝玉错把袭人当成黛玉深情表白的那次,其实这件事情非常严重,在婚姻大事必须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自己选择婚恋对象就是大逆不道,是绝对不会被认可容许的,一旦露出矛头,是一定会被剪除的。如果听到这番话的不是袭人而是别人,很可能马上传进王夫人的耳朵,宝黛也会立刻被分开,故事的发展也会全然不同了。虽然曹公笔下的宝黛会被生死分开,但总是比活着就被硬生生地棒打鸳鸯要幸运得多了,所以袭人绝不是一个为了巴结权贵就弄舌讨好的告密者,曹公让宝玉的两次真情流露分别被宝钗和袭人听到,一方面是令其知道宝玉的真心,加深宝宝婚姻的悲剧色彩,另一方面也是只有此二人才能为宝玉保密,并保护宝黛二人,曹公可谓用心良苦。

    关于袭人不是告密者的描述,在文中有很多,比如宝玉喝醉了,把对李奶母的怨气发在茜雪身上,砸碎了茶杯,惊动了贾母,袭人马上把这件事揽在自己身上,大事化小;又比如宝玉给袭人留的酥酪被李奶母吃了,宝玉得知后正要生气,也被袭人以话岔开;后来端午节宝玉淋了雨,赶回怡红院拍门久不开,生了气,抬脚就踢了前来开门的袭人,袭人还替小丫头说话,说是她开玩笑,不让小丫头开门,以免宝玉迁怒众人。如此这般的例子多不胜举,总而言之,袭人根本就不是告密邀宠的这种人,她的原则始终是保护众人,保护宝玉,息事宁人,怡红院上上下下都太平无事才好,如果说薛宝钗是群芳之冠,母仪大观园,那么袭人就是怡红院里的群芳之冠,护花使者。

    说到大观园里的生存之道,其实也是当时当世人情事故的要求,袭人深谙此道,薛宝钗亦深谙此道,故能避开各种来自统治阶层的打击,亦能在统治阶层的各项选择中脱颖而出,所以王夫人取中了这两个人成为宝玉的左膀右臂,以便宝玉将来在各种境况下,都能得到贤妻良妾的劝谏和协助。算盘打得不错,可惜人力不敌天意,贾府的衰败最终打破了这个安排,可见命运的安排自有其微妙之处。统治阶级也不能总是称心如愿,而衷心维护统治阶级的人也未必总能得偿所愿。王夫人自以为安排得天衣无缝,从此怡红院天下太平;而赶走了怡红院群芳的婆子仆妇一时间欢欣雀跃,以为从此怡红院是她们的天下,可惜两方都难逃世事总的清算。随着贾府的衰败,更使得统治阶级沦为被统治被压迫阶级,世事颠倒错位,那些早逝的早日离去的可人们反而得以避此一劫,质本洁来还洁去。究竟谁的命运才是悲剧,又有谁能说得清?

    说到这里,关于袭人告密猜疑应该都澄清了,确实不是袭人所为,至少在晴雯被逐以致最终送命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不再怨恨袭人了,我们亦可以放心地相信前文中袭人对众人的好,不必猜疑她是两面三刀之举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袭人是一个告密者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jj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