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一直在看,读后感却很少写。不管看什么书,多少是有所感悟的,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写,难道就写两字“好看”或三字“不值得看”?如果这样的话,还真没必要写了。
最近看了几本书,不是名家大作,也不是大众流行,但我看完之后,却感触颇多。这几本书的作者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过,作者写的其他书我从未读过。
第一本书,《好物美学》,作者宙茶茶。本书是一本随笔集,以独特的视角,写了62件优选好物,同时向读者传播“与美好事物”终身相伴的生活态度。
文中的一些话,我非常认同。如“赐予物件意义的,是使用物件的人”;“让物件变成你的东西,而不是你被物件所支配”;“人向往着自己的缺失之物,同时薄待自己的拥有之物”;“只有在见过了,用过了真正的好东西之后,才能判断出物件‘好’的标准,明白贵的东西有贵的理由,便宜的东西也有它自己的道理和存在的意义,而不致未来被乱七八糟且价格不低的东西所欺骗”。
看了这本书,让我想起同事说她儿子写作文,不知道写什么。其实,身边有那么多常用的东西可以书写,物品使用时的感受,我们投射在物品上的情感,都是写作的源泉。我觉得同事可以慢慢引导孩子去观察,去体会,真实的感受,写出来的文章即使不是特别精彩,但也不至于干巴巴。
第二本,《整理,重新定义生活》,作者舒安。舒安是中国著名的整理收纳师,B&A整理社社长。这本书讲的重点是整理,而非收纳。作者提倡的是在整理有形的东西时,整理自己的人生。
该书有几章讲的是整理的方式,我没有着重看,毕竟每家情况不一样,有的方式并不适合。让我有感悟的是,物品的本质。文中说,对物品而言,终极的尊重是什么?当然是使用,只有使用才能体现价值。
物品的本质或者说制作出来的使命就是为人服务,一旦不能继续服务或你已不再需要和使用它,对它最好的感谢,找一种适宜的方式,流通出去。
看清物品本质,在入手时会自觉考虑使用的场合,慎重选择;好好使用和对待,一旦长久不用或不需要了,别耗着,让它流动,发挥余热。
但是,物品本身的附带信息,使用者的生活信息,包含的一些情感、回忆等,决定了它的整理难度。
我看了书之后,也试着去整理。前天,将柜子里的一些不用的包包拿出来,打算把它们流通出去。
黑色的双肩包,已经买了有六年多了,但已经三年没用了,因为包包没有破损,容量大,想着可能会有用,一直没舍得送走。看着它,我总会想起去北京旅游的那几日,我都是背着它到处走的。
手工缝制的麻袋布大包,很有异域风情,适合拍照,特别是海边与大宽边草帽很搭。我只用它出门逛过一回街,便被我冷藏了。太大了,没有其他布包或斜挎包实用。因为是自己一针一线缝制,即使送出去了,还是希望它能发挥余热。
整理原本就是给生活做减法。留下适量、必需、重要的物品,做重要的事,和重要的人持续稳定幸福的过充实的一生。
这两本书都与物品有关,物品是每天,时刻与我们有着联系的,慎重选择物品,认真对待物品,审视我们与物品的关系,是现实生活中需要持续做的事吧。
这是在简书上写的第一篇读后感,故题目为《读后感1》,如果以后还有看了书之后的感悟,便会有《读后感2》、《读后感3》等,当然,前提是我读了感兴趣的书,有感而发,想要分享之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