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谱法
在法兰克国王丕平时代(751-768)以前,早期圣咏的旋律是通过口头传承的,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在七世纪上半叶的著作中曾提到不得不背诵记忆音乐,因为没有办法记录声音。没有证据表明在加洛林时代之前的中世纪西方存在乐谱。
最早的确定无疑使用乐谱的证据是在一部840年代的论文中发现的,这部论文是雷奥姆的奥勒利安(Aurelian of Réôme)的《音乐学科》(Musica disciplina)。当时的圣咏曲目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为了减轻歌手的负担,人们开始在圣咏歌词上标记各种指示符号,而这些符号被称为纽姆(neume)。纽姆的形状很明显来自于指示声调起伏的语音记号。早期的纽姆记谱体系只能给出音符数和它们上下运动的方向等信息,除了熟知曲目的歌手,别人无法知道旋律音程的范围和曲调的起始音,因此,这种只能表现旋律轮廓而不能分辨音高或音程的纽姆谱被称为无音高记谱法(adiastematic notation)。这种早期纽姆谱现在也不可能被精确地译写成现代乐谱。
无音高记谱法在记谱法方面第一次重要的改进是九世纪下半叶有音高(diastematic)纽姆谱的出现。这种纽姆谱通过纽姆在空间高度的变化来指示音程运动方向,而能反映精确音高的记谱法直到十一世纪才在圣咏书中使用。来自十一世纪早期阿基坦的带有乐谱的圣咏书中发现了有高度的纽姆,《第戎诸调类编》(Dijon Tonary)使用字母表方法来定义音高。
音高记谱法同时阿雷佐的圭多(Guido of Arezzo,约1000-1050)发明了有颜色的线的线谱以及使用谱号指代F音和C音,他还发明了六音列(ut、re、mi、fa、sol、la)唱名法体系。通过这些革命性的方法进行圣咏教学,很快就能培养出完全合格的歌手。
辅助学习唱名法的圭多手尽管旧的纽姆谱体系仍被使用了几百年,但四线谱变得越来越普及,特别是从法国北部地区纽姆谱演变过来的方形记谱法(square notation),成为了现代圣咏记谱法的基石。这种方形记谱法非常适合圣咏,歌手只要稍加练习就能熟练读谱,因此仍为现今的圣咏书所使用。
方形记谱法格列高利圣咏的节奏问题
八到十世纪的圣咏的节奏是什么样的?这个困扰诸多圣咏学家的问题至今还存在极大争议。来自圣加尔(St Gallen)和拉昂(Laon)的纽姆谱包括一些字母和补充符号,被认为是一种指示节奏的新纽姆谱体系。一些学者认为格列高利圣咏应当根据拉丁语韵律来演唱,还有一些人认为应当根据歌词重音来决定节奏,而影响力最大的一种观点是所有音符使用相等的时值来演唱,但略有细微变化,代表团体是法国西部索莱姆(Solesmes)修道院的修士们,他们的工作得到了梵蒂冈教廷的支持。
争议最大的是对圣咏书中横杠(-)的处理。这个记号既可以出现在一个单音符上,也可以出现在两个或多个音符上,通常都认为它代表音符时值的加长。但到底加长到什么程度,则没有了共识。索莱姆修士们认为加长是“轻微的”,该记号出现的频率越高,其加长的幅度就越小,反之则越大。而持相反观点的音乐学家占多数的“有量派”(mensuralist)则认为应该为双倍时值。有量派除了相信格列高利圣咏从一开始就使用量化时值的长短音符外,在其他问题上也无法达成共识。纽姆谱的不完备性带来的释义上的分歧也让格列高利圣咏的演绎存在多样性。
八种教会调式
格列高利圣咏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圣咏根据音乐特性而不是礼仪功能归类于一个八种教会调式体系。这种九世纪发展起来的调式体系根据旋律的终止式结束音、音域范围(ambitus)和吟诵音将旋律分类。
第一个将格列高利圣咏分为八种调式的具体证据来自于《圣里奎尔诸调类编》(Tonary of St Riquier)残篇,写作时间稍早于800年,它还包括法国北部圣里奎尔修道院抄写的《查理大帝诗篇集》。从前一章我们知道在更早的时候东方教会圣咏就已经存在调式体系了。现在的假设是法兰克人在形成格列高利圣咏时采用了拜占庭实践。雷奥姆的奥勒利安提到过调式体系是从希腊人那里改编过来的,调式名称使用的是拉丁语名字。
很可能根据旋律型对曲目进行分类有助于法兰克领唱们学习和表演新曲目,特别是诗篇吟唱式的圣咏,这些交替圣歌的调式决定了诗篇吟唱方式。根据八种调式分类列出圣咏开头的礼拜书叫做诸调类编(tonary),这是一种包括大量圣咏的对领唱非常有用的参考工具书。八种调式体系的发展早在查理大帝统治时期就服务于理论,《圣里奎尔诸调类编》很可能是为教学或理论而设计的。雷奥姆的奥勒利安的《音乐学科》的一部分就包括一位无名氏的《八种调式》。
一般来说,属于同一种调式的圣咏都结束在同一个音上,这个音叫做调式的结束音(final)。结束音分别出现在D、E、F和G上的调式归类为四个调式对,每一个调式对又分为一个正调式(authentic)和一个副调式(plagal),所以共有八种教会调式,序号为1到8。这样调式1、3、5、7为正调式,调式2、4、6、8为副调式。这和拜占庭调式体系四个正调式在前、四个副调式在后的顺序有所不同。
九世纪下半叶的另一篇无名氏作品将八种调式对应于古希腊音乐理论中的七种八音列的名称。第一调式对(protus)的正调式和副调式分别为多利亚(Dorian)和副多利亚(Hypodorian)调式;第二调式对(deuterus)的正调式和副调式分别为弗里吉亚(Phrygian)和副弗里吉亚(Hypophrygian)调式;第三调式对(tritus)的正调式和副调式分别为吕底亚(Lydian)和副吕底亚(Hypolydian)调式;第四调式对(tetrardus)的正调式和副调式分别为混合吕底亚(Mixolydian)和副混合吕底亚(Hypomixolydian)调式。
每一个调式是由一个五音列和一个四音列连接而成的。在正调式中,四音列位于五音列上方,而在副调式中,四音列位于五音列下方。在副调式中四音列和五音列的结合音就是该调式的结束音,在正调式中五音列的最低音是结束音。除了D、E、F和G四个常规结束音,还有一些圣咏结束在A、B、C’上,这些叫做限用音(confinalis),采用这种音结束的圣咏通常被认为移高了四度或五度。在教会调式理论中,通常用大写字母“D”表示支配音(dominant),或称为吟诵音,对应八种诗篇吟诵方式。如何确定一首圣咏旋律的调式,结束音、支配音和音域范围依次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调式可以定义为以围绕支配音和结束音的全音阶和半音阶的不同排列为特征的八度音区。
八种教会调式最后要注意的是,还有大约十分之一的圣咏曲目的调式归属并不确定,这也经常困扰着中世纪理论家们。理论家们确信调式体系的正确性,因此经常修正这些圣咏或圣咏段落,将“错误的”旋律移位到合适的调式中去。事实上,这些“错误的”圣咏很可能属于在八种调式体系建立之前的格列高利圣咏的古老层级。在格列高利圣咏传入罗马之前,那里并没有接受八种调式的证据,这种修正过程很可能造成了格列高利圣咏和旧罗马圣咏之间的差异。
唱片推荐
标题:圣诞——十二月二十四、二十五日礼拜仪式
演奏:Abbaye de Solesmes
厂牌:Accord,472439-2,2CDs
唱片简介
格列高利圣咏是西方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的单声部音乐,从八世纪加洛林文艺复兴时代形成到今天,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早期格列高利圣咏记谱法没有指示出精确的音高和节奏,造成现代转译和演唱实践的多样性。节奏问题尤为突出,主要形成了以法国索莱姆修道院修士为代表的所有音符都是同样时值的等节奏派和多数音乐学者认同的自由音乐风格的有量派。索莱姆修士Mocquereau认为乐谱中的节奏记号和字母只代表时值的微小变化,而不是不同的时值,这种解释得到了梵蒂冈的支持。本专辑就是索莱姆修道院唱诗班的代表性录音,曲目为圣诞节十二月二十四和二十五日的礼拜仪式日课和弥撒。在索莱姆修士们细腻、优雅、和谐的演唱中,我们能够听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效果,尽管这可能并不是本真的中世纪早期的圣咏(也许永远也无法恢复原貌)。
标题:格列高利圣咏
演奏:Deller Consort,Alfred Deller(指导)
厂牌:Harmonia mundi,190235.37,3CDs
唱片简介
格列高利圣咏的现代演绎通常分为两种流派:宗教机构唱诗班和专业或业余早期音乐合唱团。前者以法国索莱姆修道院修士为代表,采用相等音符时值的理论处理圣咏节奏。后者的大多数根据现代音乐学者的假设,采用不同音符时值的有量演唱方式。本专辑的演绎者英国著名高男高音Alfred Deller领导的Deller Consort就是后者的代表。他们选用了典型的格列高利圣咏体裁:安魂弥撒、晚祷、玛利亚圣咏,甚至还有复活节教仪剧。在演绎方面,他们采用扬抑抑格(长-短-短)的有量节奏,和索莱姆修士们的等节奏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录音略显古旧,表演风格也和当代众多专业合唱团大相径庭,但Deller Consort仍给我们带来一种清新、优美、大胆的圣咏体验。从音乐性上来讲,这套3CD的合集十分值得聆听。
标题:格列高利圣咏——音乐的调式
演奏:Ensemble Gilles Binchois,Dominique Vellard(指导)
厂牌:Cantus 9617
唱片简介
作为西方音乐基石的格列高利圣咏的一个特别之处是根据音乐特性使用一个八种调式体系对圣咏进行分类。这八种教会调式根据结束音D、E、F、G分为四个调式对,每个调式对又分为正、副两种调式,并用希腊音乐理论中的八音列名称来命名。调式理论源于东方,格列高利圣咏八种调式就是从拜占庭调式体系借用过来的,在顺序上有所差异。本专辑以圣咏的八种调式为主题,选自《阿尔比弥撒音乐集》(Albi Gradual)的圣咏曲目也按照八种教会调式的顺序编排。著名学者型演唱家Dominique Vellard指导的Ensemble Gilles Binchois是最著名的中世纪音乐表演团体之一,因录制了大量学术性、趣味性和欣赏性俱佳的早期音乐专辑而蜚声世界。鉴于古记谱法的不精确性,他们研究了东、西方口头传承的民间音乐特点,并用于处理圣咏的调式音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