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然科普
深度长文丨如何反驳 “科学是另一种迷信” ?

深度长文丨如何反驳 “科学是另一种迷信” ?

作者: 饕餮书屋 | 来源:发表于2020-04-07 23:46 被阅读0次

民科们的“科学理论”充斥着最前沿的物理学名词,那也掩盖不住其本质上的荒谬性;

古代思想家们的一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十分幼稚,但这不妨碍他们以极富思辨性的科学精神去努力尝试着理解世界。

有时候,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对待知识的态度。


不怕大家笑,我在大学期间曾经有过一个现在看来特别可笑的想法:

“什么所谓的'科学',不也是人想出来的一套理论吗?那跟迷信有啥本质区别?所以我们应该加以提防,不要'被科学洗脑' ”。

不得不说,这种想法颇能给人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好像自己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秘密似的(想必那些“民科”们就是沉溺于这种幻想没拔出来),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羞愧难当啊······所谓“思而不学则殆”,估计说的就是这回事。

不过,近几年来,我发现类似的观点在网络上并不罕见。比如下面这些话,大家一定看到过: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佛学”;

“科学也只不过是众多观点中的一种而已,不用太相信”;

“科学是西方人的理论,我们不需要他们来解释”(为此,甚至还有些“民族自尊心”比较强的人,把一些原本相通的领域给强行分为了“西式”和“中式”······)

总之一句话:质疑科学的价值


其实,根据历年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是在不断攀升的,这无疑要归功于我国基础教育的长足进步。

数据来源: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

然而,上述那些言论的盛行,却揭示了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科学思维”的匮乏。

科学不只是一堆理论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且在很多时候,后者要更加重要。

但遗憾的是,在我国,不论是学校里的教育还是社会上的宣传,基本都是直接摆出结论,而较少传递出提倡“怀疑与批判”的科学精神,这样一来,就在无形之中将科学的形象塑造成了一种单一、死板、高高在上、无可辩驳的“政治正确”

可以想见,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很容易出现“学而不思则殆”的情形,甚至激发逆反心理:“你越说它对,我越要怀疑”。

上面那些言论就是例证。

所以,对上述问题的反驳,在为科学正名的同时,也传达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将科学精神发扬光大。

那么,废话少说,言归正传。


1、

其实,要论对科学的质疑,还轮不到我们在这瞎操心,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人这么干了。

我们不妨从那个著名的寓言故事说起:

农场中生长着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给它们喂食。

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一直在观察这个现象,观察了很久都是如此,于是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每天一到中午,就会有食物降临。”

它在感恩节的早晨向众鸡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中午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把他们全都宰杀了。

(可能很多人在《三体》中看到过这个故事,不过其最初应该是源于英国哲学家罗素。)

对于这些鸡来说,“中午会有食物降临”就是他们的科学理论——在我们看来,这无疑是十分荒谬的。

那它错在哪呢?

好吧其实它没有错······生而为鸡,它已经尽力了。

根源在于:它在总结“科学规律”时,用的是归纳法


我们知道,逻辑推理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演绎法(Deductive reasoning)归纳法(Inductive reasoning)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有效訓練你的結構化思維】4.怎樣提煉資訊結論

演绎法,就是所谓的“三段论”,通过大前提、小前提推导出特殊性的结论;而归纳法,则是通过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

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

对演绎法来说,只要前提对,结论就一定对;

归纳法则不然:就算总结再多经验,也不能保证结论一定对。

原因很简单:部分不代表全部,过去不代表未来。这是由“经验”本身的局限性所注定的,至少在时间机器出现以前,我们无能为力。

就像那位火鸡,当它天真地总结经验时一定想不到:之前农夫对它的所有馈赠,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2、

但一个细思恐极的事实是:和火鸡一样,我们人类的一切科学知识,也都是源于对经验的归纳

比如,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被称作“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就是因为我们只能依照经验(包括观测和实验),来对客观世界进行总结,继而得出一般性的规律。

伽利略的望远镜

那,同样是靠归纳法得来,我们凭什么认为自己的“科学理论”和那位火鸡不一样?


虽然看似天方夜谭,但这并非空穴来风——

且不论“地心说”那种早已被推翻的理论,就说一个在常人眼中最能代表“科学”的人:牛顿。

艾萨克·牛顿(1643-1727)

牛顿用他的“数学原理”构建出的一整套世界观,在当时的人看来是堪称完美的。很显然,他在总结科学规律时用的是“归纳法”——他并没有去检验宇宙中所有的物体来验证自己的理论,而只是通过对观察范围内的事物进行归纳,就得出了这样一套普遍性的结论。

果不其然,后来的故事告诉我们,“归纳”失败了——

在牛顿没能顾及到的地方,相对论量子力学接管了游戏规则。

虽然结局并没有火鸡那么悲惨,但这足以证明:在某种程度上,人类所引以为豪的“科学”,其实和火鸡的天真理论没什么两样——我们都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

谁能保证,在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里,科学规律都会和此刻之前的地球一样?

我们见过的白天鹅再多,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

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动摇了整座科学大厦的根基。但身为一个不可知论者的他并未给出解决方案。

休谟事了拂衣去,留下整个科学界在风中凌乱。


这似乎是个悖论:

经验和常识告诉我们,科学的力量是实实在在的。人类能有今天,全仰仗着科学;

但逻辑却告诉我们:科学的大厦看似宏伟,但根基其实并不牢固——它无法证明自己是对的,指不定哪天整座大厦就塌了。

虽然这种哲学层面上的质疑没有影响科学继续高歌猛进地发展,但它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在人类追求真理的道路之上。

在休谟之后,这个问题继续困扰了人们两个世纪,才终于迎来了解答。

3、

20世纪是科学又一个大发展的阶段。昔日天边两朵不起眼的乌云终于成长为两头巨兽,摧枯拉朽般地砸烂了人们自以为坚不可摧的世界观。也正是在这期间,科学完成了对休谟的反击,重新确立了自己的价值。

1919年,英国的一批天文学家兵分两路,一队前往巴西,一队则去到非洲西海岸的普林西比岛。他们要共同完成一次日食观测,以此来检验爱因斯坦刚刚提出的广义相对论。

虽然现在对这次实验的结果有一些争议,但这些不是本文的重点。重要的是:这次观测行动给一位奥地利哲学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之后,这位哲学家在比较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和当时十分流行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之后,提出了一个对“科学”的全新的定义,震动了整个科学哲学界。

那个人就是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

他提出的理论,就是在今天的科学界已经十分流行的“证伪主义”。

直到现在,它依旧是区分科学和迷信、伪科学的最重要标准。


“证伪”与科学

“证伪主义”其实并不复杂,概括起来就是“以守为攻”——

你逻辑不是说,我科“注定无法被证明”吗?

好,我承认,那我就反其道而行:

我不求到达真理,只需通过“证伪”这种筛选方式,来一步步地无限逼近真理。

证伪主义首先大方地承认了这一事实:

既然注定无法被证明,所以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大胆的猜想”,都只是“暂时凑合着用”的

而决定它能否“凑合”的关键,就是“可证伪性”。

所谓“可证伪”,并不是说一定要被证伪,而是要具备这种可能性——因为如此一来,我们才能用实验、观测去检验它。如果没有通过检测,那就排除掉;而如果通过,那说明这条理论暂时成立,可以暂时“凑合”着用(注意是暂时——想想那只火鸡吧)。

换句话说,科学的进步,源于“自我反驳”。

举个例子:我现在提出一条理论——“所有树叶都是绿的”。

显然,这个理论就具备“可证伪性”:只需找到一块其他颜色的树叶就行。

虽然我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但至少在你真的推翻它之前,它就是一条优秀科学理论。这就是科学的严谨之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再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个1919年的日食实验,它要验证的,是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的一条猜想:

“来自遥远星球的光线会在太阳引力场的作用下发生偏转现象。”

这个理论也具备“可证伪性”,只需要观察一次日食就能验明真伪。而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总而言之,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从黑洞到引力波,大家都很“凑合”。但前提是,你要经得起反驳

“科学只有在找寻反驳的过程中才有希望进步。”——波普尔


“不可证伪”与迷信

与科学相反,迷信是“不可证伪”的,

不可证伪,则不会出错。

因为它根本不会给出明确、可检验的猜想,所以你没法验证它到底对不对。

这就是迷信的伎俩。

必须承认,相对于科学,迷信才是更植根于人性深处的思维方式——从远古时期的巫术,到今天的星座、锦鲤等,人们始终对这种“在本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强行建立因果联系”的活动乐此不疲。

所以,我们不必强求“消灭迷信”,这是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像星座和锦鲤,完全可以充当一下平淡生活的润滑剂,这是无伤大雅的。

我们要反对的,是那些以迷信来牟利的活动,或是完全反科学的错误思想

最典型的就是算命。

算命大师是怎么工作的?

基本都是装作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给出一个听上去模棱两可的预测。到时候如果真的发生了什么,哪怕是本不相关的事,他也能硬往一块编;而要是什么都没发生,那就再找一套说辞来解释。

总而言之,怎么说都是他有理。这就是“不可证伪”的威力。

不明觉厉?

故意不把话说明,才好让人觉厉吧。

此外,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直接跟科学“碰瓷”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科学的尽头是······”这类话。我随手搜了一下:

要不,你们几位先打一架吧……

我不否认佛学、哲学本身的价值,但这种硬往科学上凑的“事后诸葛亮”,其实是把真正的哲学和佛学给玷污了。

其实,这些“算命师傅”和“佛学大师”们要想逆袭也很简单——让他们作出大量可证伪的精确预言并用统计学进行分析,或是用“佛学”解释一下黑洞、弦论或者暗物质就行

只希望他们别假装淡定地扔下一句:“佛曰:不可说······”


另外,对于很多人认为的“科学无法解释不代表不对”的说法(比如“灵魂”):

确实,科学目前无法解释的事太多了——它连自己对不对都无法保证,更不敢妄言他人的不对。科学才不会这么狂妄。

不过,如果连“可证伪”都做不到的话,那它就是没有意义的

对此,著名科普作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先生在他的著作《魔鬼出没的世界》中,有个极为精彩的论述,叫做“车库里的飞龙”。我稍作了一些修改:

“我房间里有一条会喷火的龙。”

“真的?快带我去看看”

(朋友来到房间里,但并没有看见。)

“龙在哪呢?” 

“就在这啊……哦,我忘了说,这是一条隐身的龙。” 

(朋友有些怀疑,就伸手去摸,但摸了半天也没摸着。)

“这龙是非物质的,有穿透性”

“那你让它叫一声听听呗”

“他的声音很特殊,听不见”

“你刚刚说它会喷火,那让它喷一下试试?”

“也不行,它喷出的火是透明度的,而且没有温度,就算用红外线检测仪也看不见。”

所以,这样一条龙,它的存在与否又有什么分别呢?只能暂且用“奥卡姆剃刀”把它剃掉。而如果等到哪一天它能够被检测到的话,科学是很乐意将它纳入自己的体系的。

科学很严谨,但也很宽容。

4、

结语

其实严格说来,以“可证伪性”作为区分科学与否的标准也是存在缺陷的,

但重要的是,它最直观地体现了科学的精神。

如前所言: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科学精神其实比科学知识更重要。

毕竟,能够客观地看待自身和世界,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才有进步的可能。

相关文章

  • 深度长文丨如何反驳 “科学是另一种迷信” ?

    民科们的“科学理论”充斥着最前沿的物理学名词,那也掩盖不住其本质上的荒谬性;古代思想家们的一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十...

  • 未解👀

    什么叫迷信?人类历史中,迷信和人类发展是什么关系?什么叫科学?迷信为什么不科学? 一、什么是迷信? 迷信就是心理安...

  • 26.《人生算法》学习笔记—迷信

    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迷信—科学只是阶段性正确。迷信和科学听起来是两个对立的词语,迷信是对未知的盲目相信,科学是过...

  • 我只相信科学

    科学是什么? 科学是迷信的另一面 科学是一种力量 迷信也是一种力量 然而 科学的力量把人类推向光明 迷信的力量则把...

  • 你信吗?灵魂

    灵魂,很有深度的一个词。很多时候,很多人,都觉得灵魂是迷信的另一种形式,可能真的是站立的角度不同吧。 ...

  • 【深度长文】广告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

    据说,在标题里加上【深度长文】四个字,会将点击率提升一个等级,而文章到底是否深度其实并不重要!——尼古拉斯*赵四 ...

  • 人生智语015

    科学与迷信只有一步之遥,你说,风水是科学;他说,风水是迷信。而有人说,科学一词本不地道,和迷信乃一丘之貉。 而人们...

  • 第44章:科学也有迷信

    世间不仅有对鬼神的迷信,也有对科学的迷信。而且,对科学的迷信,并不比对鬼神的迷信好。 凡是信仰科学的人,都认为从科...

  • 迷信?科学

    从小在农村长大,还记得小时候大人们会说鬼故事,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很玄,科学无法解释。 今天,陪爷爷到咨询...

  • 科学迷信

    科学技术本身,当然可以载舟,可以覆舟。“实用科技”于过往一两个世纪,的确曾经造福不少。但不知收手,直至好事变坏,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度长文丨如何反驳 “科学是另一种迷信” ?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pa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