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自己也写文,所以爱听作家分享会,特别对本土作家,更是一场都不想错过。
我去温州听过两场作家分享会,一场是蒋胜男的《芈月传》分享,一场是张翎的《劳燕》分享。有意思的是两位作家最初的创作设想都是写男人故事的,因某种契机改变了初衷,后都以女人为主角,一个是宣太后芈月,一个是村姑姚归燕。两位作家塑造的女性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分享会由温州大学教授孙良好主持,嘉宾有张翎、谢有顺、鲁敏,都是当今文坛风头正盛的人物。
我是张翎的粉丝,喜欢上她是因为由她的中篇小说《余震》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打动了我。那天我们语文组全场包场看《唐山大地震》,看到生离死别的片段,包厢里响起窸窸窣窣纸巾拭泪的杂音以及鼻子吸溜的声音。我知道张翎把我们感动到了,她善于抓住细节,打开普罗大众的心扉,引起情感共鸣。
此后,阅读《小说选刊》或《中篇小说选刊》,我总是格外留意张翎的消息。也许同是温州人的缘故吧,张翎的文字叙述总是细微入骨、表达精准。
分享会设在温州市图书馆的二楼档案室,我们一家顾不得吃中饭,提早40分钟赶到会场。我以为作家分享会通常只是文学爱好者之间的聚会,没想到现场来了这么多人:从戴着红领巾的孩童到八十多岁高龄的耄耋。大家秩序井然等待张翎上场,我只找到倒数第二排的座位,但是已经觉得很幸运。比我迟来的人连最后一排都没座位了,只能在过道上加座。
分享《劳燕》时,三位作家语速快而严谨,他们没有稿子,流畅的讲述如同新闻播音员,并且不时吐出金句,仿佛他们天生不需要打腹稿似的。三人交流如同聊天那般自如,但是吐出的每句话却充满哲理,深深吸引了在座的读者。
张翎讲述自己写《劳燕》的过程,本来她想写抗日战争时期男人们的故事,可是她到文成玉壶采访抗战老兵时,老兵口中谈论最多的不是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是一个叫阿红的女人,这个坚韧的女人曲折的人生故事,让张翎泪流满面……随即张翎改变原先创作设想,全书以阿红为原型。因为温州人喜欢把女孩子叫做“燕”,所以张翎书中的主人公取名姚归燕。时间跨度70多年,把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变换结合在一起,阿燕的形象跃然纸上。
评论家谢有顺的评论非常到位:张翎为时下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一种考证的态度。这让虚构小说变得坚实、细腻,让每一个器物都有所出处。而且,作者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强大的逻辑能力,为每一种人性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特别是“阿燕”这个人物,是对当代文学人物图谱的一个贡献。她在多种文化中经历了一场洗礼,在历经苦难中,其生命才得以升华。她让人明白--在苦难里长出的精神,是有力量的。
鲁敏的小说我读过一些,同为70后的我深深为她的才华折服。鲁敏的口才也如她的小说那么精准深刻,一开口滔滔不绝。她表示,不管是作为同行还是读者,她都由衷地感佩,“作品中,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日记、新闻报道、两只狗之间的对话等多种文体的穿插,让整个故事更加结实、饱满,这种标新立异的文体实验和叙事策略让人格外惊喜! ”
回家后,我顾不上吃晚饭就开始阅读《劳燕》,一直读到深夜一点钟才看完全书,这是我读的最仔细的一次,几乎逐级逐句,对每一个句子表达都仿佛嚼碎了吞进肚子。以前我只有对自己写的书才逐级逐句读,那是因为要对读者负责必须这样做。而如今只有张翎让我的阅读慢下来。
《劳燕》是一部在国际背景之下展开的中国抗战小说,故事发生在抗战年代温州一个名为“月湖”(玉壶)的小山村,围绕着三个完全不同背景的男人和一个遭日寇迫害的离乡少女之间发生的复杂情感纠葛进行讲述,深刻展示大时代之下小人物跌宕起伏却无可奈何的命运。
读完了,还意犹未尽,在微信上写下感受:
一个晚上看完《劳燕》,小说写战争带给人的创伤,真如张翎所说女人比男人更抗打击,灾难面前,男人可能被压碎,女人却从屈辱中脱胎换骨。刚开始读的时候可能找不到路径,耐着性子读下去时,会发现没有一处是闲笔,两只狗的存在,一本《天演论》的存在,都是玄关。佩服张翎叙述的张力和节制。全书的架框和王十月的《米岛》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亡灵追述故事情节。题材很大,切口很小,人物很饱满,人性的光辉还在,不虚此读。
难得过了青春岁月还去追星,矫情也好,疯狂也罢,能让人这么全身心的投入,证明心还年轻着。这种仿若精神盛宴的作家讲座,一年多来几次该有多好哇!
追一场作家分享会
网友评论